第三章 認定程序
第六條本著企業自愿申報原則,按當年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的申報通知要求,申請企業如實填寫申報材料,并對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第七條申請企業按程序向所在市(州)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提供認定申請書、會計報表、證明資料等相關材料(具體要求見當年申報通知)。
第八條各市(州)中小企業主管部門進行初審核實,并提出推薦意見,報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第九條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委托第三方機構或組織有關專家對企業申請材料進行評審。
第十條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對評審結果、專家意見等進行綜合審查,可根據工作情況組織或委托市(州)進行必要的現場考察,提出核實意見,形成擬定名單,并在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門戶網站公示7個工作日。
第十一條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按程序發布"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并授牌。
第四章扶持與管理
第十二條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對認定的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庫,予以跟蹤管理。在融資服務、技術服務、診斷服務、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專題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擇優推薦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支持其積極申報和承擔國家相關專項和省級相關項目。
第十三條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行動態管理,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滿當年,企業須按照申報條件申請復核。有效期滿未申請復核或經復核未達標的企業,取消
其"四川省專精特新企業"資格。
第十四條各市(州)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做好"專精特新"企業的"育苗壯干"梯度培育工作。
第十五條企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不得參評專精特新"企業;已確認為“專精特新”企業的,一經查實,予以撤銷。
(一)在申請選過程中提供虛假信息;
(二)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嚴重質量事故或有嚴重環境違法行為的;
(三)有其他違法違規、失信行為且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
第十六條已認定的省級"專精特新"等重點中小企業,在有效期內的,按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管理。
第五章 附則
第十七條本辦法由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本辦法自2021年5月7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關于印發《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管理力法》的通知
2021年6月23日
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為加快推進我省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我廳研究修訂了《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管理辦法》。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
特此通知。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2021年6月23日
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管理力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規范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培育、認定及管理工作,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工信部科(2016)273號)《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條件的通知》(工信廳科(2017)64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考核評估辦法(暫行)》(工信廳科(2018)37號)和《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等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創新中心,是由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自愿組合、自主結合,以獨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創新載體。創新中心主要面向制造業創新發展重大需求,開展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關,以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為重點,完成從技術開發到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各環節活動,打造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
第三條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聯合建立創新中心,針對行業瓶頸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和行業亟需共性技術進行揭榜攻關,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做強一批具有產業技術帶動力和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進步,強化供應鏈保障自主可控。
第四條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以下簡稱經濟和信息化廳)負責開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任務發布、揭榜、組建、培育、認定及考核評估,指導省級創新中心開展相關工作。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協助做好本地省級創新中心的組建、揭榜、培育、申報、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組建培育
第五條創新中心建設采取"揭榜掛帥制”,面向重點行業、重點龍頭企業,堅持"目標導向、突出優勢、聚焦關鍵、強化協作、大膽創新、完善機制、動態調整,規范管理、有序進出"原則,堅持任務導向和績效導向,做到科學公平、透明公正。
第六條揭榜掛帥程序:
(一)公開發榜。經濟和信息化廳圍繞我省制造業重點領域的發展需求和基礎條件,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編制創新中心建設重點布局領域、技術路線、目標任務等,發布《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目錄》,并實行動態調整。
(二)申請揭榜。揭榜工作由行業頭部企業牽頭,聯合產業上下游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等組成聯合體,圍繞《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目錄》的領域和任務進行申請。申請主體應具備完善的運行和管理體制,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項目組織實施能力。
(三)評審方案選。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或委托第三方機構采取專業評審、集中答辯、現場考核等方式,綜合評審方案的科學性、先進性、合理性、支撐性、可行性,同時綜合考慮揭榜主體的研發基礎、創新能力、技術成果支撐、人才隊伍、運營模式、資金保障等因素。
(四)確定培育主體。經濟和信息化廳確定并公布中榜主體并納入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范圍。
(五)培育和實施。經濟和信息化廳與中榜主體簽訂項目任務書,中榜主體按照技術攻關任務書約定開展研發攻關,并定期報送進展情況。
(六)動態考核。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或委托第三方機構按照技術攻關任務書的要求,對中榜主體技術攻關實施情況和運行情況開展綜合評價,按照“動態調整,進出有序"原則,對培育期滿按進度要求完成了階段性目標任務、綜合評價合格的中榜主體給予政策支持。對未完成技術攻關任務書進度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不再納入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范圍。
第三章 認定
第七條 基本條件:
(一)創新中心建設領域符合《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目錄》要求,中榜主體在綜合評價中評價合格并按技術攻關任務書要求取得階段性成果。(二)創新中心應面向行業,由中榜主體聯合本領域骨干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單位,以資本為紐帶組成獨立企業法人,采取“公司 ^+ 聯盟"模式運行,獨立法人公司原則上需注冊成立并運行1年以上。
(三)創新中心聯盟應匯聚全國范圍包括用戶在內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并與本領域的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立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四)創新中心應具有良好的技術創新基礎條件,包括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固定研發隊伍、研發場地、研發設施,具有持續穩定的研發經費保障和研發資金使用管理制度。
(五)創新中心應在所在行業領域具備較強的研發水平和研發實力。
(六)創新中心應具備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或企業聯合開展技術交流或合作的基礎。
(七)創新中心應符合國家和我省產業政策,沒有違法違規行為。
第八條 認定程序:
(一)申報單位向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按要求報送申請材料,申請材料包括《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及技術攻關任務書約定的階段性成果等佐證材料。(二)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按照本辦法要求,對報送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將申報單位的申請材料和審查意見(一式兩份)報送經濟和信息化廳。(三)央屬在川單位或省屬單位作為主要發起人的,由屬地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進行推薦報送。(四)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評審,并開展現場核查。(五)經濟和信息化廳依據專家評審意見及現場核查情況,確定省級創新中心名單并在門戶網站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5個工作日。(六)獲批為省級創新中心的,由經濟和信息化廳授予"四川省XX(專業技術領域)創新中心"牌子。
第四章考核評估
第九條考核評估對象是已認定并運行滿2年的創新中心。考核評估內容依據"揭榜掛帥"協議書的目標任務,原則上每兩年進行一次。
第十條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或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考評工作,考評內容主要包括創新中心運行情況及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任務完成情況。
第十一條考評程序:(一)經濟和信息化廳于考評年度發布通知,參加考評的創
新中心應將自查報告附相關證明材料,按原申報渠道報送。(二)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對制造業創新中心的考評材料進行審查,
并將審查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至經濟和信息化廳。(三)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專家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創新中心進行績效考評,同
時通過現場核查,形成考評結果。(四)經濟和信息化廳對創新中心考評結果進行公布。
第十二條考評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基本合格和不合格:
(一)考評得分90分及以上為優秀;
(二)考評得分70分至90分(不含90分)為良好;
(三)考評得分60分至70分(不含70分)為基本合格;
(四)考評得分低于60分為不合格。
第五章激勵和管理
第十三條對新認定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按照相關政策給予專項補助,對運行良好且較好完成技術攻關任務書進度要求的創新中心給予政策支持。
第十四條考評結果為不合格的創新中心提出整改方案,經經濟和信息化廳審核同意后,再組織實施。整改期滿后由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整改結果進行考評。
第十五條省級創新中心應及時將股東(成員單位)更名、變更等重大事項,通過原申報渠道報送至經濟和信息化廳備案。
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將視情采取通報批評、收回財政支持資金、撤銷省級創新中心稱號等措施:
(一)逾期未報送相關材料的;
(二)提供虛假材料和數據的;
(三)考評不合格且未按期完成整改的;
(四)發生重大質量、安全、環保等事故的;
(五)因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受到刑事、行政處罰;
(六)創新中心自行要求撤銷其省級創新中心稱號的;
(七)創新中心承擔載體被依法終止的。
第六章附則
第十七條支持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分中心,創建成功后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規定和要求進行管理。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四川建設的分中心納入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范圍。
第十八條本辦法由經濟和信息化廳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本辦法自2021年7月23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川經信技創(2017)283號)同時廢止。
關于印發《四川省新經濟示范企業管理力法》的通知
川經信服務(2021)41號
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財政局:
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積極搶抓"十四五"重大戰略機遇,培育壯大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形態,推動構建"5+1"現代工業體系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制定《四川省新經濟示范企業管理辦法》,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四川省財政廳2021年2月26日
四川省新經濟示范企業管理力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決策部署,立足新階段、樹立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積極搶抓"十四五"重大戰略機遇,培育壯大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形態,推動構建"5+1"現代工業體系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辦法,作為新經濟示范企業管理的依據。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新經濟示范企業評選范圍是指:在四川省內注冊,由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產生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業態和模式等創新應用為內核,相互融合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新型經濟形態,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的企業。
第三條新經濟示范企業申報工作遵循"自愿申報、規范評選、動態管理"的原則。
第四條經濟和信息化廳負責擬定新經濟示范企業年度申報指南并商財政廳后發布,受理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推薦,跟蹤新經濟示范企業后續成長,負責支持資金績效管理。財政廳負責支持資金預算管理、資金撥付。
第二章 申報條件
第五條申報新經濟示范企業,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在四川省內注冊登記并實際運營3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二)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特征明顯,符合國家及我省產業發展導向,對推動構建"5+1"現代工業體系,促進我省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三)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持續創新能力強,技術領先或市場潛力較大。(四)新經濟相關產品、服務已具備場景化應用條件或已開展市場推廣。(五)企業上年度新經濟相關產品或服務收入不低于1000萬元、增速不低于 15% 占企業同期總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60% ;企業上年度納稅額不低于200萬元,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減免部分需另行備注,可以合并計算。(根據新經濟發展情況,具體參考指標在年度申報指南中可作適當調整。)
(六)履行社會責任、社會信用良好,無違法違規行為;企業生產經營符合安全環保有關規定,近3年未發生重大安全環保事故。
第三章申報內容
第六條申報主體應提供新經濟示范企業申報書,主要內容包括:
(一)企業基本情況。(二)企業經營業績,近3年財務報表(須包含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三)企業核心團隊構成,自主創新能力及水平;獲得知識產權、獎項榮譽等社會
認可情況。(四)新經濟特點、應用場景開發、創新能力建設、盈利模式等情況,相關技術、
產品和服務應用等市場認可情況。(五)企業成長概述及估值情況,未來3年的推廣計劃、發展目標與規劃等情況。
第四章工作程序
第七條新經濟示范企業申報工作分年度組織開展,具體按照年度申報指南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申報。申報單位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負責,縣(市、區)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受理并初選,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審核推薦。
第八條經濟和信息化廳根據年度申報要求及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的推薦情況,會同財政廳組織專家進行評審,通過評審答辯、現場核實、部門會審等程序,擇優擬定新經濟示范企業名單,并在門戶網站公示5個工作日。經公示無異議的,確定為示范企業;對公示有異議的,按程序及時核實處理。
第九條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根據企業申報和評審情況,每年評選不超過30戶新經濟示范企業。
第五章培育支持
第十條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對通過評選的企業,授予"四川省新經濟示范企業"稱號;對首次獲評新經濟示范企業的,經評估合格后,在省級工業發展資金中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一次性資金支持。
第十一條支持資金應專款專用、按項目管理,專項用于新經濟企業相關市場推廣、場景打造、項目建設等方面。
第十二條對通過評選的企業納入四川省新經濟示范企業名錄,鼓勵其申報國家和省級相關專項,并在融資服務、專題培訓、宣傳推廣等方面予以積極幫扶。
第十三條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相關部門創新舉措,在專項資金、要素保障、場景供給等方面積極支持新經濟示范企業加快發展。
第六章監督管理
第十四條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按照《四川省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川財建(2019)296號)規定,負責資金撥付、監管和績效管理。
第十五條從獲評年度起,示范企業每年向經濟和信息化廳報送一次階段發展情況。
第十六條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開展新經濟示范企業評估工作,相關評估結果作為示范企業后續培育支持的重要依據。
第十七條新經濟示范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周期為3年。按照企業自愿申報原則,經濟和信息化廳每3年對新經濟示范企業進行一次復核,對通過復核的,重新授予"四川省新經濟示范企業"稱號;對未通過復核、未申請復核的,不再納入新經濟示范企業管理范疇。
第十八條對示范期內的企業,若存在違法違規、弄虛作假、嚴重失信、不良記錄、惡劣社會影響等情形,或發生安全環保事故的,一經核實,撤銷其新經濟示范企業稱號,對已撥付的支持資金,按照《四川省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川財建(2019)296號),由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收回資金并上繳省財政,5年內不予受理其申請。
第七章 附 則
第十九條本辦法由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關于印發《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局:
現將《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實際做好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認定工作。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2023年3月22日
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認定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決策部署,支持和引導全省中小企業集聚集約發展,參照工業和信息化部《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制定本暫行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以下簡稱"集群")是指在縣級區劃范圍內,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主導產業聚焦、優勢特色突出、資源要素匯聚、創新機制完善、協作網絡高效、治理服務健全,具有較強協作配套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第三條集群培育認定工作圍繞“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總抓手,以增強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關鍵環節配套能力為目標,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堅持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堅持動態管理和精準服務相結合,突出產業協同發展,兼顧地區平衡發展。
第四條經濟和信息化廳負責統籌協調全省集群培育認定工作,加強對各市(州)的宏觀指導。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本地區集群培育認定工作,協助開展申報受理、初審、推薦、監測和其它日常工作。
第二章 培育要求
第五條集群培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提升集群主導產業優勢。精準定位集群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地固鏈強鏈補鏈延鏈,暢通集群協作網絡,增強專業化配套能力,強化質量品牌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加強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支持集群參與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培育和建設。
(二)激發集群創新活力。構建多層次集群創新平臺,集成和開放創新基礎設施和服務資源,推動集群與大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穩定的創新合作機制,開展主導產業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共性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標準研制。
(三)推進集群數字化升級。加強集群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先進安全應急裝備應用,搭建資源共享和管理平臺,提升集群數字化管理水平。引導集群企業運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及評測指標,推廣智能制造裝備、標準和系統解決方案,深化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集成應用,提高數字化轉型水平。
(四)加快集群綠色低碳轉型。優化集群能源消費結構,推廣清潔能源應用,開展節能改造和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強化資源綜合利用與污染防治,完善綠色制造體系。(五)深化集群開放合作。支持集群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人才、技術、資本、資源等合作,以集群為單位參與國際、國內合作機制和交流活動,建立貿易投資合作境外安全風險防控機制。
(六)提升集群治理和服務能力。加強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強化服務考核,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集群治理機制,強化安全生產意識和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統籌規劃集群發展,制定集群培育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和工作措施。
第六條省上建立集群培育庫。省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加強對集群培育發展的支持,發揮財政資金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金積極支持集群發展。鼓勵省級產業投資基金、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各類投資基金支持集群中小企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集群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第七條將支持集群培育發展作為全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集群運營管理機構、龍頭企業、商會協會、專業機構、各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作用,不斷完善提升集群服務體系,引導公共服務機構、示范基地積極為集群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咨詢、人才培訓、融資協調、用工對接等公益性服務。鼓勵各類社會化服務機構為集群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定制化、差異化增值服務。充分發揮各類商會協會作用,公共支持集群建設和集群中小企業發展。
第八條市(州)、縣(市、區)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用好本地區財政、金融、產業、創新、土地、人才等各類政策工具,加強對本地區集群培育發展的支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第九條各級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及時總結本地區集群培育發展的經驗做法、成績亮點,梳理提煉各類集群在提升創新、服務、數字化、綠色化和國際化水平,以及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強集群典型實踐案例和優秀集群品牌宣傳和
推廣。
第三章認定程序
第十條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認定堅持自愿申報、公開透明、以評促建的原則。
第十一條申報集群應在縣級區劃范圍內,由所在地縣(市、區)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作為申報主體。
第十二條申報集群應當符合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認定標準(見附件)。經濟和信息化廳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將定期對標準進行調整。
第十三條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對集群申報進行受理、初審和實地核實,并將符合要求的集群推薦上報至經濟和信息化廳。
第十四條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對各市(州)推薦上報的集群申報材料進行審核,有必要時可實地抽查,擇優形成集群名單,經公示無異議的,確定為"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以下簡稱"省級集群")并向社會公開發布。
第四章 動態管理
第十五條 省級集群有效期為三年。有效期滿后,可按自愿原則通過所在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向經濟和信息化廳提出復核申請,由經濟和信息化廳統一組織開展復核工作。復核通過的,有效期延長三年。
第十六條省級集群如發生主導產業、空間范圍、運營管理機構變更等重大變動,應當于變動發生后1個月內通過所在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向經濟和信息化廳備案。
第十七條市(州)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本地區省級集群發展情況的持續跟蹤和監測,每年3月10日前向經濟和信息化廳報送集群培育工作情況和省級集群發展情況。
第十八條有效期內省級集群如發生以下情形之一的,撤銷其認定。
(一)不再符合認定標準的;
(二)發現虛假申報或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
(三)未按要求及時報送集群年度發展情況,不接受、不配合監測監督工作的;
(四)集群發生主導產業、空間范圍、運營管理機構變更等重大變動未及時備案的;
(五)集群企業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質量和環境污染等事故,重大及以上網絡安全事件和數據安全事件,以及偷稅漏稅、違法違規、嚴重失信和其它重大問題的行為。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川辦發[2024]37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關于進一步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4年8月26日
關于進一步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安排部署,認真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發改環資(2024)1104號),結合四川實際,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設備更新支持力度
(一)支持工業領域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2024年7月24日至2027年12月31日,每年安排30億元,對工業領域設備升級、智改數轉、綠色低碳、安全生產、微技術改造等項目予以支持。支持省級重點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聯動市(州)支持實施智改數轉,由各市(州)確定項目清單,制定補助政策,統籌省級和市(州)資金支持項目實施;開展縣域重點產業鏈工業技術改造,每年擇優選取10個工業技術改造試點縣(市、區),分別給予3000萬元獎勵,圍繞重點產業鏈鏈主及配套企業,整體實施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采取貸款(融資租賃)貼息支持實施微技術改造及其他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支持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和新購置客渡船舶。2024年8月2日至2028年12月31日,支持內河貨運船舶船齡在15年(不含)以上30年(含)以下、客運船舶船齡在10年(不含)以上25年(含)以下報廢更新。在報廢基礎上更新為燃油動力船舶或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的,根據不同船舶類型按1500-3200元/總噸予以補貼;新建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根據不同船舶類型按1000-2200元/總噸予以補貼;只提前報廢老舊營運船舶的,平均按1000元/總噸予以補貼。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支持新購置傳統能源渡船和新能源渡船。對新購置傳統能源渡船,按照一二類渡口75萬元/艘、三四類渡口50萬元/艘的標準給予補貼;對新購置新能源渡船并同步加裝岸電設施的,按照一二類渡口225萬元/套、三四類渡口175萬元/套的標準給予補貼。(責任單位:交通運輸廳、財政廳)
(三)支持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2024年7月3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支持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類柴油貨車,加快更新為低排放貨車。對報廢并更新購置符合條件的貨車,平均每輛車補貼8萬元;對無報廢只更新購置符合條件的貨車,平均每輛車補貼3.5萬元;對只提前報廢老舊營運類柴油貨車,平均每輛車補貼3萬元。(責任單位:交通運輸廳、財政廳)
(四)提高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標準。2024年7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推動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對更新車齡8年及以上的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平均每輛車補貼6萬元。其中: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平均每輛車補貼8萬元;更換動力電池,平均每輛車補貼4.2萬元。推動氫能源城市公交車應用。對新購置氫能源城市公交車,按其實際售價的 10% 給予一次性配套補貼,最高不超過20萬元/臺。(責任單位;交通運輸廳、財政廳)
(五)支持農業機械報廢更新。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拖拉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農用北斗輔助駕駛系統、機動噴霧(粉)機、機動脫粒機、飼料(草)粉碎機、鍘草機、微耕機、旋耕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烘干機、植保無人機、碾米機等15類農機實行報廢更新定額補貼。其中:拖拉機、三大糧食作物聯合收割機、播種機和農用北斗輔助駕駛系統報廢按照國家最高標準予以補貼;農用北斗輔助駕駛系統報廢補貼申領要以購置新設備為前提,按照國家最高標準800元予以補貼;其他農機報廢按照同類型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額的 30% 予以補貼,單臺補貼額不超過2萬元。報廢聯合收割機、播種機、水稻插秧機并新購置同種類機具,在現行補貼標準基礎上,按照國家最高 50% 的比例提高報廢補貼標準。更新部分補貼標準按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相關規定執行。(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財政廳)
(六)支持建筑領域重點設備更新。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實施省級城市更新行動,擇優遵選3個地級市、7個縣(市),分三年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1.5億元、0.9億元補貼,由市縣統籌用于支持地下管網更新改造、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等重點方向。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統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專項資金,對水電路氣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建筑節能更新改造予以支持,引導有條件的小區加裝電梯。(責任單位: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
(七)支持教育領域重點設備更新。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綜合運用中央和省級資金,對普通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實訓教學設備和中小學教學實驗儀器設備更新項目予以支持。支持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積極申報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提升教育領域設備水平。(責任單位:教育廳、財政廳)
(八)支持文旅領域重點設備更新。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優化中央和省級相關專項資金支出結構,對觀光游覽設備、游樂設備、演藝設備、智慧文旅設備、廣電網絡傳輸設備、電影電視設備等文化旅游設備更新項目予以支持。(責任單位:文化和旅游廳、財政廳)
(九)支持醫療領域重點設備更新。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優化省級醫療服務相關專項資金支出結構,對縣域急診急救、臨床服務等方面設備配置予以支持。(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財政廳)
(十)加大設備更新融資支持。2024年3月7日至2024年12月31日,經營主體按照國務院有關要求實施設備更新行動,納入相關部門確定的備選項目清單,且銀行向其發放的貸款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設備更新相關再貸款支持的,自相關貸款資金劃付供應商賬戶之日起,對經營主體的銀行貸款本金貼息1.5個百分點,貼息期限不超過2年。優化"技改貸"、設立"設備更新貸",支持工業領域微技術改造及其他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按年利率 1.5% 給予不超過1年期一次性貼息,年度內單一企業獲得的貼息額度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責任單位:財政廳、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經濟和信息化廳)
二、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十一)實施汽車報廢更新補貼。2024年4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在商務部、財政部等7部門印發的《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商消費函(2024)75號)基礎上,個人消費者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含當日)注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并購買納入《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乘用車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補貼標準提高至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2萬元、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補貼1.5萬元。消費者按上述標準申請補貼,相應報廢機動車須在2024年7月25日前登記在本人名下。(責任單位:商務廳、財政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二)實施個人消費者乘用車置換更新補貼。2024年8月26日至2024年12月31日,個人消費者轉讓名下四川號牌新能源乘用車或燃油乘用車,并在省內購買新能源乘用車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新車,新車在省內登記上牌并為非營運性質的,分別給予1萬元、0.7萬元一次性定額補貼,每位消費者僅限補貼1輛新車。轉讓的機動車須在2024年8月26日前登記在本人名下。(責任單位:商務廳、財政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三)實施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補貼。2024年8月26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個人消費者報廢本人名下老舊電動自行車并購買和登記符合有關規定的電動自行車新車的,按新車銷售價格的 15% 予以補貼,其中對報廢老舊鋰離子蓄電池電動自行車并購買和登記符合有關規定的鉛酸蓄電池電動自行車新車的,按新車銷售價格的 20% 予以補貼。換購的鋰離子蓄電池電動自行車,其電池還應符合《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GB43854)要求。每位消費者僅限補貼1輛新車,最高不超過500元。(責任單位:商務廳、財政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四)實施家電以舊換新補貼。2024年8月26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個人消費者購買冰箱(冰柜)、洗衣機(干衣機)、電視、空調、電腦、熱水器、家用灶具(集成灶)、吸油煙機、投影儀、飲水機、凈飲機、凈水器、洗碗機、蒸烤箱、消毒柜、空氣凈化器等16類家電產品的予以補貼。對1級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標準的產品補貼標準為產品銷售價格的 20% ,2級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標準的產品補貼標準為產品銷售價格的 15% ,沒有規定能效或水效標準的產品補貼標準為產品銷售價格的 15% 。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每件補貼不超過2000元。本政策實施前按《四川省家電以舊換新補貼工作方案》(川商市建(2024)6號)購買補貼產品的,按照新的補貼標準執行,已兌付的要及時補足差額,所需資金按原政策分擔比例籌集。(責任單位:商務廳、財政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五)發放家居家裝煥新消費券。2024年8月26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床、床墊、沙發、茶桌茶幾、櫥柜、衣柜、書柜、餐桌椅、書桌椅、淋浴器、燈具、裝修材料等12類舊房裝修、廚衛等局部改造產品,掃地機器人、智能馬桶(蓋)、吸塵器、洗地機、垃圾處理器、音響(箱)、智能門鎖、智能沙發、智能床等9類智能家居產品,護理床、緊急呼叫器、智能床墊、智能監控攝像頭、輪椅(助行器)、助聽器等6類適老化改造產品,按不超過 30% 的優惠比例,面向消費者分批分類分檔發放消費券,更好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不斷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質。(責任單位:商務廳、財政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六)支持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建設。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統籌中央和省級相關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繼續支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工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處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氣調節器、微型計算機等5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較上年度(以2023年為基準年)增加的拆解量,按不低于國家補助標準給予獎勵。支持省屬再生資源企業發揮龍頭骨干作用,建設全省性再生資源數字化平臺、健全完善回收網絡體系等。鼓勵各類符合條件的企業改造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在年底前完成新(改)建面積30平方米及以上的回收點、500平方米及以上的中轉站、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分抹中心(年分抹處置能力不少于3萬噸),并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和數字化運營,以及能夠對再生資源來源和流向做到追溯管理的,按投資金額(不含土建投入費用)的 30% 實施以獎代補,最高分別不超過5萬元、100萬元和500萬元。(責任單位:商務廳、生態環境廳、省供銷社、財政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七)實施消費信貸財政貼息。對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銀行機構向省內居民發放1年期及以上,且貸款用途為汽車購置、電子產品、住房裝修、家電家具耐用品4類商品線下消費貸款,財政部門按照年利率 1.5% 、單筆不超過3000元給予居民1年期一次性貼息,居民在全省范圍最高可享受2筆貸款貼息支持。所需資金由省與市縣按8:2比例負擔。(責任單位:財政廳、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支撐保障措施
(十八)強化組織保障。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若干措施及相關實施細則,按程序規范實施相關政策,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經濟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等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對牽頭落實的省級政策措施分別制定實施細則。各市(州)按照國家和省級相關政策措施,結合實際逐一形成具體工作方案,建立高效完善的政策傳導機制,加快推動政策兌現落實。
(十九)加強項目中報。全面落實國家優化設備更新項目支持方式相關政策,各級發展改革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系統梳理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能源電力、老舊電梯等領域設備更新以及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和安全改造項目,嚴格落實降低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申報不再設置"項目總投資不低于1億元"要求,強化項目申報指導,簡化申報審批流程,梳理形成重點項目清單,及時上報爭取國家支持。各級財政部門可根據需要安排專項工作經費予以保障。
(二十)做好資金平衡。嚴格超長期特別國債申報項目市縣政府出資資金來源審核,做好項目資金平衡,不留資金缺口。對落實國家支持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提高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標準、落實國家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實施個人消費者乘用車置換更新補貼、實施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家電以舊換新補貼等政策措施,需要省級及以下按 5% 比例配套安排的資金,由省與市(州)按95:5比例分擔。市(州)財政應根據中央和省級資金分配情況,按比例安排預算予以保障。各地要嚴格執行本通知明確的相關領域政策標準,按照政策規定安排使用資金,確保"真金白銀"優惠直達消費者。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對今年底執行完畢的政策,未用完的中央和省
級下達資金額度,由省級統籌收回。
(二十一)嚴格資金監管。省直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各市(州)的督促指導,統籌開展線上監控預警和線下重點抽查,對資金分配不及時、使用遲緩、擠占挪用等問題,及時提醒并督促整改。市縣政府要全面落實項目和資金監管主體責任,嚴格管理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不得用于平衡地方預算、償還地方政府債務、地方“三保",不得通過舉債籌集配套資金;要切實加強項目資金跟蹤監督,及時報送資金使用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于不符合上述要求、違反財經紀律的,要及時收回資金,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員責任。
(二十二)營造良好氛圍。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及時發布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信息,逐條解讀政策標準和申報方式,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要嚴格落實一視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冊地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要求。要及時跟進加強產品質量和價格監管,強化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加大缺陷調查和召回力度,督促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嚴格查處價格欺詐等行為,大力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對發現存在利用不正當手段騙取補貼資金等違法行為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嚴厲查處。
此前發布的有關規定與本文件不一致的,按本文件執行。國家有新規定的,從其規定。
四川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決策部署,提高全省經濟循環質量和水平,結合四川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部署,統籌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市場為主、政府引導,堅持鼓勵先進、淘汰落后,堅持標準引領、有序提升,結合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智改數轉"等重點工作,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合理消化過剩產能,促進制造業發展壯大,擴大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促進減污降碳增效協同推進,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到2027年,全省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 25% 以上。重點行業主要用能設備能效基本達到節能水平,環保績效達到A級水平的產能比例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 90%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一倍,二手車交易量較2023年增長 50% ,廢舊家電回收量較2023年增長 35% ,再生材料在資源供給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資源循環利用鏈條基本建立。
二、突出重點領域,實施設備更新行動
(一)以大規模技術改造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
分類施策推進重點行業產線升級改造。聚焦鋼鐵、有色、機械、化工、建材、食品、輕紡等生產設備處于中低水平的行業,全面摸排設備更新需求,“一業一策"制定更新改造計劃,加快超期服役老舊設備、低效能設備淘汰更新。聚焦動力電池、晶硅光伏、柔性顯示等生產設備處于中高水平的行業,持續推動生產設備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級。聚焦化工、醫藥、電子等重點行業,加快設計驗證、測試驗證、工藝驗證等中試驗證和檢驗檢測環節設備更新,提升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逗號前為牽頭單位,下同;各項任務均需各地貫徹落實,不再單獨列出)
協同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與設備更新。將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作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突破口,深入實施"智改數轉"行動,大力推廣智能制造裝備,拓展大規模設備更新應用場景。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帶動中小企業更新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設備,加快研發、生產、管理等多流程業務數字化協同。聚焦生產作業、倉儲物流、質量管控等重點環節,擴大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裝備等應用規模。加快建設智能工廠,推動工藝參數、工業質檢、供應鏈優化等核心環節智能化升級。強化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培育壯大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加快建設全省制造業"智改數轉"賦能平臺。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5G)、高速光網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廣泛覆蓋,加快建設高性能智算中心和算力調度平臺。(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省國資委)
大力推進環保技改和安全技改。更大力度推動高能耗高排放設備和存在安全隱患設備能換快換、應換盡換。對照能效標準限期全面淘汰低效設備,推動鍋爐、電機、變壓器等重點用能設備更新換代,推廣應用能效二級及以上節能設備。落實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要求,加大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備改造力度。加強先進適用安全設備推廣應用,強化安全診斷、綜合執法,依法依規淘汰老舊化工裝置等重點領域落后設備。加快人工智能賦能化工園區安全生產,強化高溫高危、有限空間作業等崗位的"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機器人替人"。(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省市場監管局)
強化供需對接拉動設備更新。支持六大優勢產業標志性產品及其關鍵配套產品提升質量,擴大優質產品供給力度。積極發揮標志性產品鏈主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牽引作用,推動產業鏈延鏈補鏈協同改造,帶動相關配套企業更新改造升級。建立設備更新改造服務機制和供需平臺,借助社會組織、專家智庫等機構專業能力開展技術改造綜合診斷和指導服務,形成需求和供給清單,促進設備更新企業和"四川造"設備供需匹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
(二)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更新。
推進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改造。推進自來水廠及居民小區二次供水(加壓調蓄)設施設備和老舊管道升級改造。加強城市(含縣城)地下管網規劃建設管理,推進城市燃氣老化管網和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到2027年,改建城市(縣城)供排水、燃氣等管道2.1萬公里以上。加快液化石油氣充裝站標準化更新建設。因地制宜推進高寒高海拔地區城市供熱設施設備更新。開展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綠色低碳智能化改造,加大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與泵站、生活垃圾收轉運設備、可回收物分抹設備等更新力度,到2027年,改造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老舊破損管網500公里以上,更新改造100個以上污水處理廠的有關設施設備。在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施地下管網、橋梁隧道、窖井蓋等城市生命線工程。加快重點公共區域和道路老舊視頻監控設備更新升級。(公安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
推進老舊電梯等既有建筑設備更新改造。全面開展城鎮既有建筑摸底調查,建立城市級建筑節能降碳改造數據庫和項目儲備庫,有序推進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結合群眾意愿和可安裝條件,因地制宜推進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對投入使用年限長、配置水平低、運行故障率高的住宅電梯實施安全評估,加快更新(含改造、大修)不符合現行產品標準、安全風險高的老舊住宅電梯,到2027年,加裝更新(含改造、大修)住宅電梯2.7萬部以上。(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機關事務管理局)
推進建筑施工設備更新。引導行業企業按標準更新淘汰使用時間超過10年、高污染、高能耗、老化磨損嚴重、技術落后的建筑施工工程機械設備。鼓勵建筑業企業及行業租賃企業積極更新購置新能源、新技術工程機械設備和智能升降機、建筑機器人等智能建造設備。(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
(三)支持交通運輸設施設備和老舊農業機械更新。
推進道路運輸設備轉型。在交通運輸領域深入實施“電動四川"行動和氫能示范應用,支持全省(除特殊地區外)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車、巡游出租車優先采用新能源汽車,鼓勵中小型營運客車更新為新能源汽車,推動重型卡車電動化和氫能更替,加快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類柴油貨車。推動道路運輸領域安全設備更新。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加快物流園區立體倉儲和信息化平臺建設,提高裝卸搬運、調度指揮等設施智能化水平。(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安廳、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
提升鐵路系統電氣化水平。有序推進既有鐵路線路電氣化改造、既有客貨站綠色改造、機車車輛更新換代,提升電力機車承運比重,推進高耗能高排放機車新能源化提升替換,降低內燃機車排放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工礦企業、港口、物流園區等鐵路專用線改造。(省發展改革委、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航空領域裝備提質。推動國產航空裝備綠色升級示范區建設,提升電動、氫能等綠色航空裝備產業化能力,面向城市空運、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應用場景,加快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輕小型固定翼電動飛機、新能源無人機等創新產品應用,根據各地既有基礎設施條件和經濟承受能力,建立完善城市空運、物流配送等設施網絡。(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船舶安全綠色發展。依托“平安渡運"綠航行動"等專項行動,推動高耗能高排放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加快船舶岸電系統受電設施改造,以長江干線為重點支持船舶大型化、專業化發展,積極推動集裝箱船、集散兩用船和3500載重噸以上干散貨船的更新建造,鼓勵使用液化天然氣、電池等動力形式。推動嘉陵江電動貨運船舶試點建設。(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
支持老舊農業機械升級。持續推進農機購置應用和農機報廢更新,加快淘汰老舊及高耗能農業機械,推廣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式農機裝備,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引導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以"五良”(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融合為牽引,推動丘陵山區突破發展,促進全省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支持綠色智慧糧倉建設,推廣糧食"四散化”(散儲、散運、散裝、散卸)接發、低溫儲糧、信息化設施設備,提升倉儲管理智能化水平。推進糧食產后服務設備更新升級,推動糧食收儲環保高效作業。(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和儲備局,省市場監管局、省林草局)
(四)提升教育文旅醫療設備水平。
提升教育科研設備水平。推動符合條件的高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換先進教學及科研技術設備,并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析測試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及大型教學科研基地中,有序推進設備更新換代。實施教育強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動符合條件的中學更新升級實驗儀器設備,提升科學教學水平。推動各地中小學校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設備更新,積極推進普通教室、專用教室和實踐場所等數字化建設,提升數字校園建設水平。優化科研儀器配置,重點更新電子光學、離子光學、X射線、光譜、波普、生化分離、光學測量等儀器設備和計算機、工作站(算力設備)等,鼓勵科研院所結合實際成套更新換代科研設備。支持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推進科研院所科研儀器設備更新。引導科技型企業結合實際,更新換代電子測量、無損檢測、智能檢測等儀器設備。(科技廳、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
提升文旅設備水平。加強"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設,以"清單化"模式推進索道纜車、游樂設備、演藝設備、影視設備、安全設備等文旅設備更新提升。積極推進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科技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考古遺址公園、非遺傳承體驗基地等文物保護及公共文體服務設施升級。推進文旅數字化、智慧化技術場景開發和推廣應用,加快建成一批智慧景區。推動超高清產業鏈優化升級,支持電視機、投影機、機頂盒以及廣播電視專用設備等替代更新。(文化和旅游廳,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省廣電局、省文物局、省科協)
提升醫療設備水平。加強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分層次有計劃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裝備和信息化設施迭代升級。推動各級醫療機構病房改造和環境提升,補齊病房設施短板。加快城鄉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設備更新換代和配置,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快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更新改造,推進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加強信息化升級改造,加快智慧醫院和互聯網醫院建設。(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省中醫藥局)
三、聚焦主要產品,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
(五)開展汽車以舊換新。
加大汽車以舊換新支持力度。進一步破除汽車流通體制機制障礙,促進汽車梯次消費、更新消費。制定實施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措施,聯動汽車生產企業、新車二手車銷售企業、金融機構等開展汽車以舊換新促銷活動,積極組織在川汽車生產和銷售企業參與新能源汽車品牌推廣活動,激發汽車市場消費潛力。(商務廳,經濟和信息化廳)
依法依規淘汰老舊汽車。嚴格執行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規定和車輛安全環保檢驗標準,鼓勵構建汽車從生產到回收拆解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統,加快淘汰符合強制報廢標準的老舊汽車。采取科學劃定限行區域、強化路檢路查、定期排放檢測方式,加快淘汰老舊車輛。通過簡化流程、開辟綠色通道等方式,提高老舊車報廢注銷業務便利化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安廳、生態環境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家電產品以舊換新。
暢通家電更新消費鏈條。統籌用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資金,引導企業以縣域為重點改造提升家電銷售、服務網點。支持家電銷售企業聯合生產企業、回收企業開展以舊換新促銷,開設線上線下家電以舊換新專區。支持具有市場優勢的重點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參加“蜀里安逸"系列促消費活動,強化產銷聯動,推動"四川造"產品提升市場占有率,以促消費帶動擴大生產。加快培育家電售后服務領跑企業,完善家電售后服務標準體系。支持電商平臺依托大數據、物流等優勢和豐富經驗,提供"拆舊裝新一體化"全鏈條服務。(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供銷社)
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落實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實施方案,鼓勵各地、各企業對消費者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給予補貼或優惠。推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培育城市消費新場景,開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綠色商場創建,擴大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提升消費體驗。 (商務廳)
(七)推動家裝消費品換新。通過政府支持、企業讓利等多種方式,支持居民開展舊房裝修、廚衛等局部“適老化"改造。積極推進建筑室內裝修裝配化,大力推廣應用竹制家具、竹地板等"以竹代塑"產品,鼓勵企業打造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消費場景,開展線上推廣和引流,推動家裝樣板間進商場、進社區、進平臺。支持職工提取住房公積金賬戶存儲余額用于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持續實施家裝消費品換新促銷活動,提供更多高品質、個性化、定制化家居產品,滿足居民換新家居、改造裝修的需求。(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民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抓住關鍵環節,實施回收循環利用行動
(八)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
創新廢舊產品設備回收模式。加快"換新 \vdots{} 回收"物流體系和新模式發展,引導耐用消費品生產、銷售企業利用配送、安裝、維修等渠道發展逆向物流或與專業回收企業合作,實現上門"送新”、返程"收舊”。推廣回收車輛“定點、定時"進社區的"以車代庫"回收模式,鼓勵運用移動互聯網媒介構建線上線下預約、上門回收、綠色兌換、以舊換新、定制回收等多元化回收場景。以汽車、動力電池等產品為重點,完善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探索生產企業通過自主回收、委托回收或聯合回收等模式,依法建立報廢汽車、廢舊零部件回收網絡與管理體系。強化省本級公物倉定點儲存、統一配置、統籌調劑、集中處置等功能,探索公物倉跨區域跨層級共享共用新模式。(商務廳、省國資委、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培育再生資源回收主體。支持組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全省性、專業性公司,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大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招引力度。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回收站點為基礎、分揀中心或集散市場為支撐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支持布局建設一批綜合型、專業型綠色分揀中心,川渝毗鄰地區探索建設跨省際綠色分揀中心,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網絡與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兩網融合"。支持各類主體聯合打造再生資源交易服務平臺,提供再生資源在線交易、分級分類、加工、倉儲、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務方案。優化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布局,加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拓展多元回收渠道。(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省國資委、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
支持二手商品便利交易。持續推進二手車登記服務站建設,嚴格落實便利二手車交易登記管理各項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二手車出口資質,做好二手車出口備案審核,擴大二手車出口規模。支持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發展二手交易、翻新維修等業務,加強計算機類、通訊類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二手交易信息安全監管,防范用戶信息泄露及惡意恢復。(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安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成都海關)
培育二手商品線上線下交易平臺。結合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科學布局和引導二手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支持汽車、家具、家電、電器電子產品、農業機械等二手商品交易。鼓勵二手車交易市場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升級,健全和完善二手車交易全流程服務體系。推動二手商品線上交易平臺完善交易誠信體系,加強交易平臺、銷售者、消費者、從業人員信用信息共享,規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為。(商務廳,省國資委、省供銷社、省市場監管局、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
(十)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和再利用水平。
有序推進再制造和梯次利用。鼓勵對具備條件的廢舊生產設備實施再制造,再制造產品設備質量特性和安全環保性能應不低于原型新品。深入推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傳統設備再制造,培育一批再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開展再制造技術研發,加大無損檢測、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關鍵共性技術推廣應用,提升再制造產業發展競爭力。開展退役風電光伏設備、航空發動機等高端裝備再制造,推進航空動力與新材料產業功能區等國家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風電、晶硅光伏、動力電池等產品設備殘余壽命評估技術研發,有序推進產品設備及關鍵部件梯次利用。(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
打造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集群。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持續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引導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與加工利用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再生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合理延伸,支持現有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項目綠色化、機械化、智能化提質改造。(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商務廳,科技廳、省國資委、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資源高水平再生利用。重點推動廢塑料、廢玻璃、廢舊紡織品等低價值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積極有序發展以廢棄油脂、非糧生物質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液體燃料。持續提升廢有色金屬利用技術水平,開展資源高水平再生利用攻關,加強稀貴金屬提取技術研發應用。推動資源再生利用與產品碳足跡管理等工作銜接協調。支持動力電池企業與國外電池回收龍頭企業合作,共建海外電池回收利用基地,實現就地拆解、就地銷售、就地利用。強化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廢塑料、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確保達標排放。依法嚴肅查處非法回收拆解報廢汽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行為。(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國資委、成都海關)
五、加強標準引領,實施標準提升行動
(十一)積極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制定。鼓勵省內國家級標準化技術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共同發力,圍繞無人機、北斗導航、信息技術、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消防安全、家居用品等產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以標準"走出去"帶動四川裝備、產品、技術和服務“走出去”。(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四川消防救援總隊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快配套完善地方標準。研究制定工業爐窯、鍋爐、磚瓦工業等領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頁巖氣、中醫藥類制藥工業、化工園區等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增加循環利用標準供給,加快完善電池級鋰產品等碳足跡、能耗限額標準。推動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提升,完善服裝、二手車、汽車配件等行業放心舒心消費服務標準。發布綠色低碳高速公路通用技術導則,結合充(換)電基礎設施發展情況制定相關地方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成都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強力推進標準落地落實。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強化標準宣講推介,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活動中推廣應用先進標準。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加強質量監督和執法,依法查處違反強制性標準行為。分階段強制性推動高耗能、高排放和高安全環保風險項目技術改造。推廣運用工業產品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評價認證,構建四川省綠色低碳名優特新產品目錄。(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成都海關)
六、強化政策保障
(十四)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工業、農業、住建、交通、醫療、教育、文旅等領域專項資金,優化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相關重點領域設備更新。出臺工業企業技改專項支持政策。持續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統籌支持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開展省級城市更新示范獎補。落實國家支持政策,省市聯動支持汽車、家電領域“以舊換新”,鼓勵地方因城施策研究出臺配套政策措施。落實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實施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推動實施新一輪財金互動政策,加快重構省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體系,引導撬動各類資本加大投入。加強財會監督,嚴肅財經紀律,強化財政資金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準性。(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省衛生健康委)
落實稅收支持政策。依法落實壞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稅收優惠政策,按國家統一部署把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納入優惠范圍。嚴格落實資源回收企業向自然人報廢產品出售者"反向開票"措施,進一步暢通增值稅抵扣鏈條。依托稅收大數據,精準篩選符合相關優惠政策享受條件的納稅人,加強宣傳輔導服務。(財政廳、四川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優化金融支持。
用好專項再貸款政策。運用再貸款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工商業節能降碳、工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老舊農機具淘汰更新、交通運輸、現代物流、快遞等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信貸投放,梳理項目清單和融資需求,推動政銀企聯合預審,爭取更多符合條件的項目獲得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持。落實中央財政設備更新貸款貼息政策。(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
加強消費品以舊換新金融支持。引導銀行機構合理增加綠色信貸,加強對綠色智能家電生產、服務和消費的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適當降低乘用車貸款首付比例,合理確定汽車貸款期限、信貸額度。實施居民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指導銀行機構聚焦汽車購置、電子產品、住房裝修、家電家具耐用品等商品消費,持續加大信貸投入。(財政廳、商務廳、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四川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大設備更新領域信貸投入。開展制造業專項融資對接行動,向金融機構推送重點項目融資需求清單,聚焦制造業"智改數轉”、六大優勢產業標志性產品,推動特色產業集群、上下游配套企業貸款規模擴大,提升制造業貸款占比。實施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激勵政策。(省委金融辦、經濟和信息化廳、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四川監管局)
(十六)加強要素保障。加強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用地保障,指導市(州)加大存量土地處置力度,通過處置存量土地按核算比例產生計劃指標保障項目用地,計劃指標確有不足的,年底視全省計劃指標結余情況,省級統籌調劑予以保障。對不新增用地、以設備更新為主的技術改造項目推行承諾制審批,簡化前期審批手續。統籌區域內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園林綠化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中轉貯存及再生資源回收設施建設,將其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用地范圍,保障合理用地需求。(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
(十七)強化創新支撐。聚焦基礎元器件、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等技術創新需求,支持關鍵技術裝備科技攻關,推進超精密數控車床、高端電子測試儀器、科學實驗儀器等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實施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軌道交通、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專項,推動全面屏柔性顯示技術、可折疊柔性屏、8K激光移軸變焦投影、人形機器人等新一代技術及產品研制。抓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應用,推動重大技術裝備選代更新。進一步完善六大優勢產業標志性產品技術創新圖譜,抓好項目布局和推進實施。支持鏈主企業、領軍企業牽頭建設高水平創新聯合體,運用“揭榜掛帥"賽馬制"定向委托"等科研項目組織方式,一體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選代應用、生態培育。圍繞裝備制造產業領域,布局建設一批中試研發平臺,加快促進制造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
各地各部門(單位)要深刻認識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重要意義,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做好政策解讀,營造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良好社會氛圍。省發展改革委要充分發揮省級工作專班辦公室作用,加強省直部門(單位)間協同配合,強化省市縣三級聯動,定期調度進展,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重大事項及時按程序請示報告。省直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做好本領域相關工作,壓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組建工作專班,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舉措,抓好貫徹落實。
關于印發《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2024版)》的通知
各市(州)經濟和信息化局,有關單位: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二、三、四、五次全會決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的引領作用,尤其是凸顯制造業創新中心這一高能級創新載體在創新體系中的核心節點角色,加快推進實施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增強四川全產業鏈競爭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我廳制定了《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2024版)》,現予印發,請結合實際貫徹落實。
市(州)經濟和信息化局要根據領域清單,加強對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工作的支持,將創新資源進一步向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進裝備、生物制造、清潔能源、先進材料等領域集聚,形成省市區上下聯動的協同工作機制,穩步有序、高標準統籌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
附件: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2024版)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2024年5月31日
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2024版)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1 | 人形机器 人 | 重点攻克高爆发驱动关节、高推力作动器、高功率伺服驱 动器、智能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突破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人 机交互、精准操作等一系列智能核心算法,形成人形机器人整 机产品,并建立核心部件与整机性能测试评估手段,开展人形 机器人基础通用、运动控制、性能测试和仿真测试标准化工作, 形成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达 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
2 | 中低速磁 浮交通 | 针对常导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城市轻轨、市域(郊)轨 道交通、磁浮旅游交通领域的独特优势,开展车辆、轨道梁、 道岔及控制领域的技术攻关,突破磁浮交通一体化系统集成、 车辆低成本轻量化、悬浮高品质走行减振、磁浮梁新材料配方、 磁浮轨道高精度制造、高效安全磁浮道岔设计生产、全自动高 集成度智能运行控制系统研制等核心技术,打造全数字化、高 智能化、低成本化的先进磁浮交通系统,提升磁浮交通全系统 的创新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
3 | 中小推力 航空发动 机 | 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未来产 业"等相关指示批示精神,重点围绕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开展双 层壁超冷单晶涡轮叶片、高空性能匹配技术、高度弯扭高效率 风扇技术、小尺寸高负荷高压涡轮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突破600公斤级、1500公斤级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总装、 试车、修理,打造我省飞发协同一体化平台,带动航空发动机 产业高质量发展。 |
4 | 重大技术 装备关键 核心基础 零部件 | 围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重型燃机、先进核能、高参数 火电、特大型先进水电、深海深地、氢能等领域高端重大技术 装备领域,开展核心材料设计、物理性能、超纯净化冶炼技术、 先进成形技术、微观组织均匀性及性能调控等工艺技术研究, 突破高端耐热长寿命材料、高韧抗冲刷耐蚀先进材料等设计、 制造、表征以及产业化技术,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核心基础 零部件研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 可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要。 |
5 | 智能网联 汽车 | 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突破人 一车—环境系统综合态势感知、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自动驾驶 决策方法、人机交互等技术,促进LTE-V/5G、大数据/云平台、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 | ||
6 | 氢能及燃 料电池 | 围绕清洁高效电解水制氢、高效储氢运氢、燃料电池系统 (发动机)、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重 点突破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 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达 到国内领先、国际同步水平。 |
7 | 太赫兹技 术 | 重点围绕高精度雷达、高速通信、高功率电磁能、电子对 抗、生物医学、无损检测、科学研究等领域对太赫兹技术的迫 切需求,从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四个方面,突破高功率/超 宽带太赫兹源技术、太赫兹芯片集成化技术、太赫兹波传输与 调控技术、太赫兹光谱技术、太赫兹核心器件的高精密加工与 集成技术以及太赫兹生物、太赫兹雷达与通信等系统中的关键 技术与工艺,构建完整的从基础研究、器件、系统研制到应用 示范的创新链条,形成覆盖相关太赫兹频段的优势产品,技术 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
8 | 微型发光 二极管显 示技术 | 围绕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技术产业化所需材 料、工艺路线、设备等开展研究验证,突破薄膜晶体管(TFT) 基Micro-LED显示屏量产所需驱动架构设计、背板加工、巨量 转移、修复、封装、模组等核心关键技术,实现规模化量产可 行性验证,提升产线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
9 | 先进化合 物半导体 工艺 | 围绕功率半导体核心材料与器件,开展高品质外延晶片生 长技术、超宽禁带半导体的异质集成单晶衬底技术及高功率器 件等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材料与器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现 自主可控,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降低关键元件"卡脖子"风 险,取得国内领先地位。 |
10 | 通导融合 卫星网络 与产业应 用 | 面向卫星载荷、地面设备及服务、空间信息应用、北斗导 航、遥感等重点领域,构建卫星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 突破整星制造、系统集成、无线接入、有效载荷、阵列天线等 卫星互联网技术的研发、论证及试验,打通卫星研制、卫星发 射、卫星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应用等关键环节,牵引和带动 宽带卫星通信、卫星宽带应用、低轨移动通信等领域高速发展,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11 | 车规级数 模复合芯 片 | 面向信息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一致性及长效性模拟及 混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围绕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身 电子、仪表及娱乐系统、照明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及 车身控制等多场景,突破大尺寸硅晶圆封装、三维堆叠集成等 关键技术,开发协议、升降压、无线充、电源管理等车规级数 模复合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12 | 微流控器 官芯片 | 瞄准生命科学研究、疾病模拟、新药研发、个性化医疗等 板块,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在芯片上构建器官生理微系统, 开展重要生命器官构建的工程化技术研究,突破高仿真度、高 通量、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持久稳定等各类仿生模型及器官 芯片关键技术,形成高标准、高自动化人体仿生器官芯片,实 时监测细胞活性、细胞外环境变化和药物效应等生物学过程,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13 | 硅基微波 芯片、组 件及微系 统 | 面向6G通信、雷达探测、太赫兹成像系统、安防应用等领 域,构建硅基微波技术创新平台,涵盖硅基微波芯片、组件以 及微系统工艺;重点突破器件建模、硅基超高频芯片设计、可 重构微波器件、功能可重构射频系统、微系统工艺、微波电路 人工智能(AI)设计等关键技术;形成微波芯片设计流程以及 微波组件微系统设计、制造平台;开发谱系化硅基微波芯片、 以微波芯片为核心的多功能组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14 | 数字机器 人 | 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行业,建设数 字机器人论证与开发平台,重点突破行业数字化水平采集项研 究、工具包轻量化部署、多智能体动态调度、异构数字机器人 协同等关键技术,满足咨询评估、轻量化开发、快速部署、人 工智能应用开发与调用等数字机器人研发推广关键需求,带动 兼容主流模型的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快速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 |
15 | 平。 工业软件 水平。 | 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软件自主研发及工程化应 用、产品化和产业化发展领域。突破重点工业领域工业软件协 同攻关、软硬件支撑体系构建及工业软件协同研发等关键技术; 突破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和运维服务类工业 软件产品全场景、全流程、上下游协同联动的测试试验验证环 境构建技术;突破重点工业领域工业软件设计及研发、测试及 验证、接口集成等标准规范体系研制支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16 | 人工智能 | 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应用,开展高质量数据集、可 信人工智能理论、协同控制和优化决策、认知与推理、智能安 全检测等共性技术研究,打造民用航空、医药健康、智慧交通 等重点垂直领域大模型及标杆示范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 务平台,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据、算力、算法理论与创新体 系,构建全链条、全过程、自主可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应 用生态。 |
17 | 元宇宙 | 聚焦数字李生、感知交互、智能显示、内容生成等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 (VR/AR/MR/XR)、三维(3D)建模、实时渲染、机器视觉、 语音识别、图形图像处理、智能传感、数字人、脑机接口,触 觉反馈、多模态信息融合等技术瓶颈,加快图形计算芯片、高 端传感器、声学元器件、光学显示器件等基础硬件研发创新, 强化新一代通信网络、先进存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 信息安全等技术支撑,推进在元宇宙在工业、文旅、教育、能 源、交通、消费、城市等领域融合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18 | 密码技术 及应用 | 聚焦密码算法技术,实现优化、轻量化密码实现、同态密 码/抗量子密码等先进密码算法研究与实现、后量子时代算法平 滑替代等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40G以上)密码芯片、低功 耗/微功耗(物联网等领域)密码芯片、安全模块嵌入国产处理 器(密码内生的国产CPU)设计与实现技术,强化软件密码模 块、高性能/高安全等级的密码板卡、通用密码虚拟专用网络 (VPN)、服务器密码机、云服务器密码机等产品供给,推进 在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 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等新的应用场景安全赋能,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 |
19 | 稀土功能 材料 | 研究新型稀土高效提取分离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稀土制备 过程物料闭路循环利用技术;超高纯稀土材料制备方法及关键 技术;开发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其靶材等深加工产品的制备技术、 开发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抛光粉和稀土抛光液,产品达 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满足电机、液晶、硅晶片、高档玻璃 基片抛光等应用要求。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20 | 高效太阳 能电池 | 系统性研究异质结电池技术,基于超薄硅片(低于100um), 开发匹配先进钝化技术的金字塔绒面制作以及背面抛光工艺。 开发新一代的钝化技术,实现表面原子级别的氢钝化。开发新 一代的微晶硅生长技术,实现垂直生长技术和低接触电阻性能。 开发高迁移率、高透过率低铟/无钢透明导电薄膜,降低总拥有 成本(TCO)。开发基于异质结太阳电池先进金属化技术,如 铜互联,先进印刷技术。突破OBB电池和组件端的先进互联技 |
21 | 先进陶瓷 材料及元 器件 | 术,提升光伏组件效率,降低成本。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多层(积层,叠层)片式陶瓷电容器 (MLCC)、低温共烧陶瓷(LTCC)、高温共烧陶瓷(HTCC) 等高性能陶瓷材料、电子浆料及元器件整体需求,重点突破铜 基反铁电MLCC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技术、介电常数6至10系列 化LTCC 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技术、HTCC 集成电路封装外壳材 料的研制及应用技术、高质量LTCC/HTCC电子浆料以及厚膜 混合集成电路用电子浆料配方设计及制备技术等关键技术,解 决我国高性能电子材料及核心元器件多项“卡脖子"及国产替代 问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
22 | 精准靶向 高端制剂 | 围绕临床函需的重大疾病救治领域,针对精准靶向药物开 发各阶段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重点攻克替代进口自主培养基 开发技术等生物药物研究及工程化技术、稳定高产的优质细胞 株构建技术、靶向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抗体偶联(ADC) 工程化偶联纯化评估与控制技术;打造覆盖源头创新、成药性 评价、临床转化与验证和工程化等全过程研究关键环节的技术 平台;开展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 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疫苗、生物治疗药物的开发、大规 模制备及临床评价,推动精准靶向药物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接 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3 | 核医疗药 物及装备 | 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解决放射性医用同位素及其原料受 制于进口的瓶颈,突破镭-223、钇-90、-177、-188等核素 制备及量产关键技术,实现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国产化及商业 化,重点研究放射性核素标记生物分子药物和体内介入生物相 容性载体,重点突破具有精准靶向性、诊疗效果好的标记放射 性药物及相关核医疗装备的研制,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和诊疗 体化,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24 | 新型智能 医学装备 | 围绕高端医学装备“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以需 求为导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 实(AR/VR)、物联网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 断层扫描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健康 装备的研制开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制造,实现智能医学装备 新突破,打造成为国内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力争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 |
25 | 功效化妆 品 | 围绕化妆品创新原料开发和产品功效评价,聚焦川产道地 天然资源和绿色发展,重点突破活性生物载体包裹和多功效物 质复配工艺、促皮肤吸收/渗透/细胞组织靶向新技术、皮肤精准 分型/无创检测装备研制与“个性化"产品研发等共性关键技术, 搭建基于人体大数据的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级、风险预 警和监测系统,开展规模化生产制备和产业化,打造行业顶先 的一流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集群。 |
26 | 血液和免 疫疾病治 疗创新药 物制造 | 围绕血液制品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在血液疾病和免疫性疾 病治疗中的重大需求,以提高传统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目标, 重点突破创新型高浓度人免疫球蛋白生产工艺技术,并尽快实 现产业化;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半衰期延长技术,构建高效表 达重组人凝血因子的工程细胞株,加速新一代重组人凝血因子 产品及长效化迭代产品的工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同步推进细 胞培养基、层析填料等关键卡脖子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研究。 基于自然杀伤(NK)细胞的抗肿瘤细胞活性及安全性,重点开 展治疗肿瘤的免疫细胞药物开发,攻克NK细胞扩增技术、慢 病毒转导NK技术、降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技术,形成自主 知识产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7 | 天然药物 | 重点围绕四川省中药资源高质量发展,中药"说清楚、讲明 白"等需求,聚焦药用植物遗传学、本草基因组学、药用植物时 空多组学、功效物质生源合成途径解析、功效物质筛选及其药 效机制评价等领域,重点突破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川产 道地药材遗传成因和生态成因解析、“优质、优形"新品种选育、 高质量栽培、中药大品种培育、功效成分机体内靶点筛选、天 然产物成药性结构修饰、新药创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药” 目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28 | 高端电子 化学品 | 围绕电子化学品、同位素化合物、卤素气体、硅族气体、 掺杂气体及高纯材料,聚焦散热材料、显示材料、印制线路板 或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等方面“卡脖子"化学品,重点突破同 位素化合物、高纯试剂(用于显影、清洗、剥离、刻蚀)、光 刻胶、高纯靶材、特种气体及净化材料等材料,重点攻克高能 束流微细特种加工、纳米加工、吸附提纯等共性关键技术及特 |
29 | 高性能工 程塑料 | 种气体定向除杂、合成、纯化、充装、检测等技术瓶颈。 重点围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弹性体、液晶聚合 物、聚氨酯以及前瞻性工程材料领域方向,针对四川省内高性 能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等关键聚合技术及工艺研发;工程塑 料改性、注塑与模压成型等关键工艺及装备研发;工程塑料及 聚氨酯等材料的三维打印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强度、耐热、 耐腐蚀、电绝缘、环保阻燃高性能氟硅弹性体关键合成技术及 装备研发,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
30 | 先进膜材 料及分离 技术 | 围绕流程工业的复杂组分气体及液体净化分离的清洁生产 需求,重点突破金属膜材料核心产品,开展膜材料技术、膜元 件制备技术、膜分离技术、关键装备技术、工艺技术以及系统 耦合集成,形成系统工程技术,建设气体高效过滤技术、液体 清洁净化技术和PM2.5及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研究及转化平 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围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建筑、电子信 |
31 | 氟硅高分 子材料 | 息、电力电器、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防腐工程、新能源与战 略新兴产业等工业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对高端氟硅高分子材料 的迫切需求,从研发、设计、试验、制造、应用研究五个方面, 突破氟硅精细化学品分子设计及其催化合成技术,高纯氟硅材 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氟硅精细化学品及材料制造装备及过程强 化技术,特种氟硅功能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高端电子工业用 氟硅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应用及产业化,氟硅高分子专用特种 功能性助剂的结构设计及合成技术,氟硅高分子材料的配方设 计及功能性开发技术,氟硅高分子材料制造设备及工艺、产品 应用场景测试技术。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打破 国外垄断。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32 | 可降解塑 料 | 重点围绕市场消费、农业生产等领域对可降解塑料产品迫 切需求,在新产品、新应用领域进行研发突破,提高可降解塑 料市场份额,实现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聚丁 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 等各种可降解塑料装置大型化,利用非粮食生物类原料实现 PLA等生物基生物降解产品工业化交付,持续提高产品性能、 降低制造成本,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可降解时间精确控制要求。 |
33 | 新型植物 保护剂 | 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围绕本质安全和低碳绿色清洁化生产,利用微通道、管式 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等连续流反应器实现草甘麟、草铵麟关 键中间体或植物保护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实现高纯无钠草甘 麟、草铵膦和L-草铵麟关键生产技术突破,实现芸苔素内酯等 生物农药新工艺技术突破;实现硝化、加氢、氯化、氟化等高 风险工艺采用微通道、管式或者釜式连续流生产植物保护剂关 键中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
34 | 氰胺系新 材料 | 围绕天然气-氰胺-碳氮新材料产业链拓展与技术升级,针对 尿素和三聚氰胺为原料生产双氰胺工艺技术需要,开发和优化 高性能、低成本分子筛催化剂;高性能氰胺系列碳氮材料及专 用化学品等下游应用技术;低成本三聚氰胺耐火板生产工艺及 产品;高性能氮系和氮磷系阻燃剂工艺及产品;晴基树脂复合 材料工艺及产品;氰胺系掺氮电池正负极材料工艺及产品。技 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围绕生物纤维材料高品位生丝洁净制造难题,重点突破制 |
35 | 生物纤维 材料 | 丝环节中影响生丝品质的选茧、煮茧、鲜茧丝质量难以把控 等几大技术难点,攻克选茧劳动用工量大、误选率高、影响生 丝品质的问题,攻克煮熟蚕茧均匀性、洁净度难以提升等技术 难点,攻克鲜茧丝丝胶黏性不够,严重影响抱合成绩等技术 难题;研发基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的智能化选茧设备,提高选 茧的质量和效率,减少选茧劳动用工;通过"真空+"技术创建一 体化、自动化煮茧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研发形成涵盖大、中、 微型煮茧机的三个系列产品;应用减压煮茧技术攻克鲜茧丝 质量瓶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用于鲜茧丝的煮茧技术体系 及工艺路线;实现提高生丝质量、降低原料茧耗、节能减排, 大幅提高吨丝效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36 | 绿色生物 基纤维 | 围绕绿色低碳生物基纤维,重点突破高品质纤维用竹浆粕、 废旧纺织品回收浆粕、生物基功能纤维等制备技术,攻克提升 竹浆粕反应活性、降低灰分及金属离子含量等关键难题,攻克 废旧纺织品精准分抹、高效脱色、多组分分离等关键难题;围 绕生物基纤维环境友好生产过程,重点突破高效、低耗、大容 量莱赛尔生产技术和装备,攻克浆粕干法投料快速溶胀、高效 率溶剂回收、低原纤化产品绿色制备等难题,形成生物基功能 |
37 | 优质白酒 | 纤维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体系和绿色 制造标准,实现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可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突破优质白酒酿造原料专用品种的选育及应用、酿酒 功能微生物定向选育及精准代谢调控技术、酿造机理解析及质 量提升技术、老窖池活态传承和窖池养护关键技术、智能化酿 酒装备研发及数字化控制技术、白酒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技 术等,加速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白酒酿造新质生产 力,持续提升白酒优质品率。 |
38 | 精制川茶 | 重点围绕茶叶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展茶叶干热后处理、 后发酵处理、风味重组等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茶叶风味品质的 量化指标与控制技术研究;采用现代仪器设备,研究各类茶叶 的特征成分与含量标准,制定量化指标,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开展茶膳食和茶叶综合利用创新研究应用,重点提升茶叶精深 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针对预制菜风味保真差、复热品质还原难、货架期短等瓶 |
39 | 预制菜 | 颈问题,围绕预制菜上中下游进行全产业链研究,重点开展原 辅料的等级评估、标准化预处理与保鲜、预制菜风味锁鲜和保 真、护色保质、安全和健康营养、绿色包装、虚拟现实/增强现 实(VR/AR)智能无人工厂设计、冷链配送系统、数字可追溯 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运用原料科学、营养科学、风 味科学、食品机械学、基础化学、蛋白质组学、品质形成机理 与调控等食品科学理论,构建预制菜标准体系,明确预制菜的 定义及范围,在原材料、加工工艺、储存、冷链运输等方面建 立行业、地方、团体等各级标准,加速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 |
40 | 特色发酵 调味品 | 的预制菜产业链研究及转化平台,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重点支持传统发酵调味品现代化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 专用复合调味品、营养功能性调味品、预调理食品的技术创新 与新产品开发;采用组学、超显微成像、分子感官分析等技术, 明确品质提高和劣变机理:采用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等关键技术 |
序号 | 领域名称 | 技术难点 |
定向筛选关键发酵菌株,突破发酵菌株高活性高稳定性微生物 发酵剂制备技术瓶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
41 | 工业资源 高效利用 | 围绕能源矿产资源和战略矿产资源采-选-冶-加工-利用全流 程副产物高效利用,重点突破低品位尾矿/尾渣替代工业原/燃料 技术以及直接高值材料化转化技术、副产资源多元稀贵组分高 效富集分离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及配套核心装备/工艺、末端排出 物深加工及耦合转化胶凝材料/填料/玻璃/陶瓷/节能材料/工程 材料技术等,实现工业资源全组分分类高效综合利用和提质增 效,打造我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体化产业链,技术成果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 |
42 | 绿色低碳 技术及装 备 | 围绕节能减排及"双碳"目标,重点突破高效节能电机装备、 锅炉节能环保装备、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技术及装备、高氨氮工 业废水低碳治理技术、高效燃气节能技术、吸收式余热回收利 用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等, 大幅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减少产品各生产要素支出,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实 现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及装备研发、示范及推广应用。 |
\*四川省民營經濟 1+2 政策\*
四川省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提升行動明白卡
一、政策清理完善行動
讓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更方便、更快捷、更全面地知曉政策、獲取政策、用好政策。
二、融資難題破解行動
讓民營企業更容易獲取金融支持,實現無抵押貸款,幫助大家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資金壓力。
三、拖欠賬款清理行動
加快拖欠賬款的核實、清償,對拖欠金額大、欠款周期長的實行省級督辦。
四、資源要素保障行動
加快解決土地遺留問題,加大高峰時段用電、用氣保供力度,解決好用工保障。
五、政務服務效能提升行動
營造國企民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四川省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政策明白卡
一、支持加大研發投入
對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和科技創新2030項目(課題)的民營企業,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按規定給予傾斜支持。對民營企業上年度研發投入增量,按照一定比例給予最高400萬元后補助支持。
適用范圍:民營企業
適用期限:2022年11月24日至2027年11月23日
享受方式:根據年度申報通知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提交補助申請表和材料。
發布單位:科技廳
咨詢電話:028-86729030
二、支持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
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產品申請列入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推廣應用指導目錄。民營企業實現首臺(套)銷售后,按照《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認定管理辦法》,按不超過認定后第一年度產品銷售合同金額的 5% 予以銷售獎勵,單個產品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適用范圍:民營企業
適用期限:截至2026年8月31日
享受方式:根據當年通知自行申報
發布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
咨詢電話:028-86264841
三、減輕企業社保繳費負擔
延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參保企業上年度參保足額繳費滿12個月,且未裁員或裁員率不高于 5.5% ,30人(含)以下的參保企業裁員率不高于參保職工總數 20% 的,可申請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中小微企業按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 60% 返還,大型企業按 30% 返還。
適用范圍:企業、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單位形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
適用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享受方式:登錄四川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網上辦事大廳(http://scejy.sc91.org.cn)辦理或到參保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辦理
發布單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咨詢電話:028-87780053
四、支持公平參與政府采購
采購單位應嚴格按照批準的預算執行,不得無預算、超預算開展政府采購,不得要求民營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條件和違約責任等交易條件。適合支付預付款的采購項目,采購單位應在采購文件中明確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合同預付款比例,原則上不低于合同金額的 40% 、不高于合同金額的 70% 。符合合同約定付款條件的,應依法依規及時完成資金支付,不得以人員機構變動、履行內部付款審批程序等為由拖欠或延遲付款。延遲付款的,企業可以按照有關規定或合同約定要求采購單位支付逾期利息。
適用范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
適用期限:長期享受方式:無須申報發布單位:財政廳咨詢電話:028-86662797
五、支持市場拓展
支持民營企業參加"川行天下"國際市場拓展活動,利用相關專項資金對展位費用和人員費用給予補貼。支持民營企業入圍"千戶重點外貿企業"培育名單,圍繞通關、物流、金融、信用保險、培訓、訂單爭取等提供集成服務。
適用范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
適用期限:2024年底
享受方式:企業向各市(州)、縣(市、區)商務主管部門申請
發布單位:商務廳咨詢方式:各市(州)、縣(市、區)商務主管部門
六、支持"服保貸"融資
繼續實施"服保貸"政策,適時擴大風險補償資金池,對獲得銀行貸款的民營企業,按規定每戶每年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融資成本補助。
適用范圍:中小微服務業企業
適用期限:長期
享受方式:登錄http://www.scfumdplus.com/網址辦理發布單位:商務廳
咨詢電話:028-83220344
七、降低用電用氣成本
對全省用電設備容量在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業采取低壓方式接入電網,計量裝置及以上工程由供電企業投資建設。
適用范圍:居民、報裝容量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業適用期限:長期
享受方式:用電報裝時直接享受
執行單位: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
責任單位:省能源局
咨詢電話:95598
八、降低用地成本
對民營企業投資省政府確定的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或在產地對農、林、牧、漁業產品直接進行初次加工的工業項目,其土地出讓底價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的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 70% 執行。
適用范圍:民營企業/其他市場主體
適用期限:自發布之日起至長期
享受方式:市、縣政府出讓工業用地時采用該條內容,其具體成交價格,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由市場決定。
發布單位:自然資源廳咨詢電話:028-8703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