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師說三MYRIAD
近代英國的斯里蘭卡研究游記、研究著作和刊物(節選
編輯張蘇贛文/佟加蒙

近代英國在斯里蘭卡殖民大約150年并對斯里蘭卡開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英國殖民早期一些旅行者以斯里蘭卡及周圍地區為對象撰寫的游記類作品;以斯里蘭卡的歷史、宗教、語言、藝術和民族等領域為研究對象撰寫的一大批研究著作;通過亞洲學會錫蘭分會會刊發表的大量論文。這些游記、研究著作和學術論文一起構成了近代英國對斯里蘭卡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些研究是近代西方對斯里蘭卡殖民過程的組成部分,具有“知識生產”和文化殖民的根本屬性;同時,也不能否認其對斯里蘭卡的歷史文化傳承造成了深刻影響,需要加以批判性認識。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斯里蘭卡近代以來學術和知識傳統的塑形過程,從而在歷史文化的維度上更好地認識斯里蘭卡。本文通過對上述研究的內容、流變和文化影響的討論,表明當代斯里蘭卡學術之中既有對此種學術和知識傳統的回應和批判,也有相當程度的繼承和發展。探討英國對斯里蘭卡的學術研究對于了解當代斯里蘭卡學術文化的背景及源流也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斯里蘭卡;錫蘭;殖民;亞洲學會;錫蘭分會
近代斯里蘭卡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約有150年。英國人于1798年來到斯里蘭卡,并于1815年占領全島,最終在1948年結束殖民統治。作為殖民過程的一部分,英國人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在斯里蘭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究活動。一方面,這些研究活動本質上是維系殖民統治的知識生產和開展殖民地教化的文化工具;另一方面,由外來殖民者主導的研究活動以及相應的知識生產也給斯里蘭卡帶來了很多新的文化內容。這些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英國殖民早期一些旅行者、傳教士及殖民官員以斯里蘭卡及周圍地區為對象撰寫的游記類作品,通常涉及沿途行程、山川地理、自然環境之記錄和觀感,以及對社會生活及風土人情的體驗等;第二類是諸多西方學者以斯里蘭卡的歷史、宗教、藝術和民族等領域為研究對象撰寫的大批研究著作,此類著作顯著影響了斯里蘭卡近代學術的構建及發展;第三類是皇家亞洲學會錫蘭分會創立并定期出版的會刊,以學會和會刊為中心,聚集了一批以英語為書寫媒介、以斯里蘭卡為研究對象的專業學者。上述游記、研究著作和學術論文一起構成了近代英國對斯里蘭卡研究的主要內容。這種研究推動了斯里蘭卡學術的近代轉型,也深度影響了這個國家近代學術的發生和發展。因此探討英國對斯里蘭卡的學術研究對于了解當代斯里蘭卡學術文化的背景及源流有實際意義。
、近代英國人在斯里蘭卡的游記、探險及調查
近代,英國人撰寫了大量以斯里蘭卡為背景的游記和探險類著作,其中既包括早期旅行者、水手和商人的旅行和探險,也包括殖民統治建立之后殖民地官員的本地觀察和記錄。從近代東方學的角度來看,游記類著作是西方對東方國家研究傳統的一部分,代表了近代西方對東方不同地區的早期認識。
(一)早期游記的代表:《東印度錫蘭的歷史淵源》
英國人在17世紀已經來到斯里蘭卡。羅伯特·納克斯可能是最早抵達斯里蘭卡并做出詳細文字記錄的英國人。在隨后的18世紀到19世紀初,伴隨英國的殖民擴張和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活動,越來越多的旅行家來到東方并寫下游記。斯里蘭卡因地處東西航路的中心位置,是往來旅行及殖民擴張的必經之處。因此,早期英國人的游記作品中多有記錄斯里蘭卡或者以之為專門的對象。在這些游記之中,納克斯

師說 \equiv MYRIAD
所著《島國錫蘭的歷史淵源》于1681年出版。之后的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斯里蘭卡開始越發頻繁地出現在英國人的游記、探險及勘測作品之中。
在葡萄牙人離開斯里蘭卡的1658年,納克斯和父親一起乘船前往波斯,途中遇到風暴,并于次年抵達了斯里蘭卡。納克斯是英國人,他在幾年前曾經到過印度,由于加入了剛剛獲得東方貿易壟斷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這次行程納克斯準備隨船到波斯參加公司的貿易活動。父子二人在斯里蘭卡被康提(Kandy)王國的士兵捉獲,隨之和船員一起被帶到康提。在隨后的二十年中,納克斯一直生活在康提,直到1680年才逃到巴達維亞并返回英國。之后,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著作一—《島國錫蘭的歷史淵源》,其中記載了他在斯里蘭卡康提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彼時,荷蘭剛剛開始其在斯里蘭卡的殖民統治,康提對于歐洲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片未知的土地。納克斯這本著作成為最早詳細記錄斯里蘭卡,尤其是高地地區社會生活狀況的著作,被認為具有學術和文學價值。據說,丹尼爾·笛福(DanielDefoe)聽說了他的故事并受到啟發,為《魯濱遜漂流記》的創作找到了靈感。
納克斯著作的全稱是《東印度群島國家錫蘭的歷史淵源》,副標題是“作者和其他英國人的囚徒生活記錄以及作者奇跡般的逃生”。封面上寫著作者的名字,標注是“一個生活在那里近二十年的囚徒”(a Captive there near Twenty Years)。這本著作可被視作17世紀英國人在早期域外探索過程中的“斯里蘭卡研究”,主要包括概述、政治經濟、民風民俗及山川地理?!案艣r”部分概述了山川草木、地理河流乃至花鳥魚蟲,提供了一個關于斯里蘭卡的整體觀感;“政治經濟學調研報告”部分講述了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活、財務稅收狀況和治理結構;“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部分介紹了人們的宗教信仰、節日民俗、種姓制度和家庭倫理;作者還記述了旅行的路線、沿途情況、交通方式和所見所聞。這是英國人第一次詳細觀察和記錄這個印度洋島國。
納克斯的著作不但在17世紀的英國引起關注,很快也被譯成不同文字在德國、法國和荷蘭流傳。這部著作在當代也被翻譯成僧伽羅語在斯里蘭卡出版,書名為《納克斯眼中的蘭卡》(KnoxDutuLakdiva),引起了讀者極大的興趣。
研究者除了關注書中關于斯里蘭卡自然地理和社會狀況的記載,也對這本書本身如何得到東印度公司及皇家學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進行了深入討論。1680年,納克斯回到倫敦之后,很快被邀請到東印度公司講述他的所見所聞,參加會面的還有皇家學會的學者,因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而聞名的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也隨后加入。會上各方的共識是要出版一本兼顧知識和學術并且不失文學趣味的著作。于是,東印度公司負責出資,因為著作的編輯出版費用不菲;皇家學會的歷史學家羅伯特·斯特萊普(Robert Strype)負責學術構建,不但修飾文字,還要調整內容結構和補充各種學術材料;納克斯負責講故事。經過幾方共同的努力,這樣一部著作才最終完成。

著作由英國皇家學會予以印刷出版,胡克還寫了熱情的序言。在序言中,胡克提到了皇家學會對域外國別研究的“指導性意見”(instructions),如:需要提供充分的指導(給海員和旅行者),讓他們知道在旅途中什么是適合且值得觀察與記錄的,以及如何觀察和記錄;要有合適的人負責將這些指導性意見傳遞給適合在海外做觀察的人,要把那些記錄的內容收集起來并梳理成文,要對記錄的內容有所遂選,去粗取精;要把那些其他國家已經發表的旅行記錄和國別觀察仔細收集起來,翻譯成英文或者拉丁文,其他國家有很多這類的作品,但在英國尚聞所未聞。
從胡克的序言可以看出,英國皇家學會對于域外觀察類的作品極其重視,將其視為了解陌生國度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為此需要將專業的“歷史記錄者”和具有第一手觀察機會的“海員和旅行者”結合起來,既做出時間跨度漫長的實地觀察,也能以專業學術的方法予以記錄。這兩者缺一不可,同時具備兩者條件的似乎只有傳教士或外交官,或者是得到充分自由和財務支持的學者。
在早期近代殖民活動中,從來不乏探險和奇遇。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冒險精神似乎是推動域外探索
師說 \equiv MYRIAD
和取得新發現的最大動力。17世紀的英國雖然距離成為日不落帝國還路途遙遠,但是也早已加入到了大航海時代的潮流之中。納克斯對斯里蘭卡的觀察發生在荷蘭殖民早期,是對這一時期康提王國的寶貴記錄。從這本書中,不但可以了解到17世紀的斯里蘭卡,而且可以了解近代英國致力于域外觀察的早期階段,以及一本著作是怎樣在第一手觀察者和專業學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的。有這樣幾個特點和問題值得關注:首先,這種國別觀察采取了人類學或政治經濟學的觀察視角;其次,域外觀察的基本方法和邏輯是由代表最高學術水平的機構確立并推廣的,這種基本方法不是基于個人體驗或者偏好的選擇,而是基于科學的、經得住學者和讀者檢驗的方法;再次,是讓長期的觀察者具備學術記錄能力,還是給具備學術能力的學者提供觀察的條件,似乎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歐洲游記類作品,多被懷疑真假雜,是“想象異域的東方學”的一部分,是帶有復雜目的和心態的“知識創造”的結果,而非單純的對異國風情的記錄。由一流的歷史學者協助納克斯完成的這本作品,似乎可以算是例證。
(二)農墾和狩獵:塞繆爾·懷特·貝克的錫蘭游記
19世紀中期,塞繆爾·懷特·貝克(SamuelWhiteBaker)在斯里蘭卡旅行和探險,并著有《錫蘭漫游八年》(Eight Years’WanderingsinCeylon)以及《錫蘭的步槍和獵犬》(TheRifleand the Hound in Ceylon)。貝克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學者、旅行家、探險家、軍人和工程師,曾經在非洲及亞洲多地旅行、探險和狩獵,并創作了多部游記和探險著作。1848年,他來到斯里蘭卡并留駐多年,將其經歷寫成上述兩部作品。
在《錫蘭漫游八年》中,作者先是描寫了初到斯里蘭卡的觀感,“沉悶”“失望”“落后”與高地怡人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他不明白為什么當地水源豐富、土壤肥沃,卻只種植土豆。尤其是努沃勒·埃利亞(NuwaraEliya)地區林木茂盛、氣候舒適,“就像意大利一樣”,卻不可思議地人煙稀少。他覺得這里應該墾荒種田,建起學校、教堂和酒店。貝克的想法非常現實,這里后來實際上變成了斯里蘭卡著名的茶葉產區和度假勝地。作者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到努沃勒·埃利亞長住,并相信經過努力那里的人居環境可以和英國農村一樣恬靜怡人。他要在那里建立一個“英國式的村莊”。于是他回英國購買了各種工具、種子、1頭公牛、1頭母牛、3只羊、1匹馬和2只獵狗,準備乘船帶到斯里蘭卡。他的兄弟也帶著家人一起加入,并且攜帶了更多的農業工具。貝克選擇在努沃勒·埃利亞最東部住下,這里地勢相對平緩也沒有太多山峰阻隔。他在當地雇用了80個工人,伐木開荒修建住所。等家人抵達斯里蘭卡的時候,他的準備工作已經接近完成了。為了將從英國帶來的工具設備和動物運到目的地,他們雇用了4架“象車”(即大象拖行的車子)。盡管沿路小心,但還是有一輛象車摔到山谷里,母牛則還沒到目的地就病死了。經過很多周折,他還是將家人安頓下來,并開始了“農墾”
作者的生活是饒有野趣的“田園牧歌”式的流浪。他會爬上斯里蘭卡最高峰看日出,考察這里的古代水利灌溉設施,研究紅寶石和金礦資源,游覽波隆納魯瓦(Polonnaruwa)古城并探訪建筑遺跡,遭遇花豹和野象等當地珍稀野生動物,扛著步槍深入叢林狩獵,觀察當地特有的各種昆蟲和鳥類,研究野生植物、嘗試建立植物園,到沿??疾煺渲榈人a,在各種不同環境中露營等等。貝克在歐洲、非洲和亞洲不同地區的傳奇經歷使他的野外生存和觀察能力超出一般的旅行者。他對斯里蘭卡的觀察和記錄既有栩栩如生的親身經歷,也有濃重的傳奇色彩和文學意趣,成為19世紀英國人在斯里蘭卡留下的重要游記之一。
除了農墾和旅行,貝克在斯里蘭卡的主要活動是在山林中狩獵。他撰寫了《錫蘭的步槍和獵犬》來記錄打獵的見聞。貝克在書中談到,“打獵”是一項運動,捕獵的過程中獵人的身份是“運動員”,樂趣在于捕獲的過程而非殺戮,尤其在于有機會融入大自然之中。貝克首先描寫了捕獵大象的過程。這種動物在斯里蘭卡人心目中不同一般,代表了莊嚴吉祥并且適合出現在宗教或者王室活動中。但貝克認為,大象“天性暴躁、有極強的報復心并且極度危險”,因此射獵

師說 \equiv MYRIAD
大象合情合理。整部書中“大象”出現了五百多次,顯然是貝克最感興趣的獵物。當然,獲取昂貴的象牙也是這種興趣的目的之一。除了大象,水牛、麋鹿、梅花鹿、野豬、熊、豹子、野兔、山鶉、鴿子,甚至蛇和鱷魚都可以作為獵物。這些獵物之中,大象、水牛和鹿最常見,野豬、熊和豹子因為過于危險并不會專門去獵殺。貝克詳述了每一種獵物的捕殺過程,包括獵物的習性特點和生活環境,以及在捕獵過程中如何使用步槍和獵狗。
貝克在斯里蘭卡旅行生活的時代為19世紀中期。彼時殖民統治雖然已經初步確立,但是大規模的種植園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仍未開始,斯里蘭卡在很大程度上完好保留了田園牧歌的中世紀人文景觀。較之于在皇家亞洲學會指導下完成的“官方游記”此類帶有更多個人觀察視角的“私人旅行”記錄和文學化的書寫可以帶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當然,在后殖民主義視角之下,此類游記也是“想象異域”的典型代表,適合作為文化批判的對象。
(三)其他游記
除了在東方游歷各地的旅行者以及像貝克一樣的專業探險者,殖民地官員也著有很多游記類作品。詹姆斯·艾默森·田納特(JamesEmersonTennent)在1845一1850年間在斯里蘭卡擔任殖民地大臣(Colonial Secretary)。他是一位政治家、旅行家和學者,當選過皇家學會院士、皇家亞洲學會錫蘭分會主席,并創作了多部游記和學術著作。在斯里蘭卡期間,田納特撰寫了《錫蘭野象的捕捉及馴化方法》( The Wild Elephant and the Methodof Capturing and Taming It in Ceylon)。這部著作也是對斯里蘭卡野象所做的動物學調查。田納特在書中介紹了斯里蘭卡野象的種群分布、生活習性,大象在野外叢林中的生活環境,斯里蘭卡對待大象的態度,大象的文化意義,以及捕獵大象的場景等等。作者觀察了關于斯里蘭卡大象的各種細節,例如他注意到,非洲象和印度象不論公象母象都長象牙,與之不同,斯里蘭卡大象只有少數公象有象牙。他認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里的大象數量很可能早就大幅減少了。書中還介紹了如何設置陷阱圍捕大象,捕獲之后如何馴化,如何用馴服的大象運送木材和其他物品,以及如何喂養和照顧馴化的大象。這部關于大象的“研究報告”是英國人在斯里蘭卡旅行和調查研究的成果。
除了大象,關于寶石、珍珠、礦產品、動植物、地理地形、民俗和宗教等不同內容的各種“調研類”

著作也非常多。調查成果呈現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游記、繪畫、日志和報告等,形成了英國關于斯里蘭卡殖民地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英國畫家塞繆爾·丹尼爾(SamuelDaniell),曾于18世紀末赴南非擔任隨軍畫家,1806年,丹尼爾來到斯里蘭卡并一直居住于此,直到1811年于島上患熱病去世。他在斯里蘭卡生活期間,創作了大量以斯里蘭卡自然風光和當地人物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并出版有《錫蘭的風景、動物及居民繪畫集》(APicturesque llustration of the Scenery, Animalsand Native Inhabitantsof Ceylon)。
除了以斯里蘭卡為專門對象的游記,還有一些旅行家途經斯里蘭卡并留下記錄。例如,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Hamilton)撰寫的《東印度群島新記》(ANewAccountoftheEastIndies),在第17章“錫蘭島的經歷”(TreatsoftheIslandofCeylon)中描寫了斯里蘭卡。這部游記記載了漢密爾頓從非洲到東方沿途各地的經歷見聞,副標題是“船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1688年到1723年間從好望角到日本的貿易和旅途,包括對大多數沿途國家和島嶼貿易狀況和航程的描述”。與納克斯一樣,漢密爾頓記錄的實際上是荷蘭殖民時期的斯里蘭卡。
喬治·安尼斯利(GeorgeAnnesley)在19世紀初到東方旅行,并且在1811年出版了4卷本

師說 \equiv MYRIAD
《1802年、1803年、1804年、1805年和1806年在印度、錫蘭、紅海、阿比西尼亞和埃及的旅程》。安尼斯利是英國貴族,尊稱為瓦倫西亞伯爵(LordValentia),所以4卷本游記被統稱為《瓦倫西亞伯爵游記》(VoyagesandTravelsofLordValentia)。在第1卷第6章和第7章,作者詳細描述了在斯里蘭卡的旅行經歷。內容包括從加爾各答出發、前往錫蘭的行程、抵達加勒、前往科倫坡、會見總督諾斯、錫蘭的政治狀況、英國的殖民拓展、總督諾斯在錫蘭的治理、與康提的談判、與康提的敵對、英軍占領康提、康提戰爭及殺戮、僧伽羅人的情況、基督教傳播的情況、本地學校、傳教的前景、荷蘭人的暴行、肉桂貿易、改善農業的措施、總督諾斯的理念、科倫坡的英國人社區、生活方式、熱病及醫治、離開科倫坡、前往尼甘布、英國人的城堡、馬納爾的情況等。在喬治·安尼斯利抵達斯里蘭卡的19世紀初,英國人剛剛在斯里蘭卡取代荷蘭人的統治,對康提的征服還沒有成功?!锻邆愇鱽啿粲斡洝酚涗浀氖堑谝蝗慰偠街Z斯(FrederickNorth)時期斯里蘭卡的交通、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
除了英國,很多其他國家的旅行家和探險者也來到斯里蘭卡并留下觀察記錄。例如,法國探險家皮埃爾·索納拉特(PierreSonnerat)在游記《1774年至1781年前往東印度及中國的旅程》(Voyage auxIndesOrientaleset á la Chine: fait par ordre du roi, depuis 1774jusqu’en1781)中記載了斯里蘭卡動植物和寶石的情況。法國人路易斯·德·葛朗伯萊(LouisdeGrandpré)撰寫了《1789年到1790年印度洋到孟加拉的旅程:包含塞舌爾群島和亭可馬里的描述》(VoyagedansI’Indeet au Bengale fait dans les ann é es 1789 et 1790,contenant la description desi^lesSéchelles et deTrinquemalay),其中記載了對亭可馬里的觀察。美國軍醫及作家威廉·羅森伯格(WilliamRuschenberger)在游記《環球航行記:包含1835年、1836年和1837年出使馬斯喀特和暹羅》(AVoyage around theWorld:IncludinganEmbassytoMuscatandSiamin1835,1836and1837)中記載了斯里蘭卡。瑞典博物學家卡爾·彼德·桑伯格(CarlPeterThunberg)在《1770年至1779 年間的歐亞非之旅》(Travels inEurope,Africaand Asia, Made between the Years 1770 and 1779)中記載了斯里蘭卡的植物和寶石。這些游記大多撰寫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殖民斯里蘭卡的早期階段,豐富了這一時期對印度洋島國的記載。
四、結語
近代英國在斯里蘭卡殖民約150年并開展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既是近代西方對斯里蘭卡殖民過程的組成部分,因此具有“知識生產”和文化殖民的根本屬性;同時,也不能否認這些研究活動對斯里蘭卡的歷史文化傳承產生了深刻影響,需要加以批判性認識。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斯里蘭卡近代以來學術和知識傳統的塑形過程,從而能夠在歷史文化的維度上更好地認識斯里蘭卡。整體審視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文學化的游記類作品是早期對斯里蘭卡域外觀察的主要內容。實際上,不僅在近代英國殖民時期,游記類著作在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域外觀察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游記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個常規內容?;仡櫧鴮λ估锾m卡的游記式記錄,可以把其中一個顯著特點總結為“文學性描述”,即用具有表現力的文學化語言展開敘述。這一點在《東印度錫蘭的歷史淵源》和《錫蘭漫游八年》等作品中都體現得十分明顯。對于當前區域和國別問題中屢被提及的田野類研究,也可以形成有益啟發,即我們需要考慮文學化的語言描述是否可以賦予田野式域外觀察更多生命力。
其次,近代英國的斯里蘭卡研究反映出的另一個特點是有本地參與,即本地研究者成為研究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殖民統治確立的過程中,政治經濟領域的矛盾和沖突成為一種常態。相比之下,文化領域的合作和互動成為磨合和緩解矛盾的黏合劑。本地學者的深度參與也成為產出客觀和豐富研究成果的一種保證,亞洲學會錫蘭分會的會刊也有穩定的本地學者群參與。甚至可以說,只有實現了外來觀察與本地參與的密切結合,才能真正確保研究活動“接地氣”。例如,對僧伽羅語羅馬字化的處理是由本地學者提出和推動的錫蘭分會會刊中關于僧伽羅語語法問題的討論也主要由本地學者完成。
第三,近代英國的斯里蘭卡研究體現出較為明顯的整體規劃。不論是游記的框架設計和文字修飾,還是概覽式著作的團隊合作,或者是會刊的制度化建設,都表現出這一特點。從錫蘭分會會刊的研究內容來看,研究話題高度分散,從古典文化到經濟治理,從動植物分布到詩歌文學,涉及與國別相關的各個領域。這種高度分散的研究話題需要一種總體的制度約束,以實現某種研究框架之下合理的內容安排。為了避免論題過于分散,錫蘭分會會刊以??问接懻撃骋恍┚唧w問題,形成解決某些專門問題的有效研究。
斯里蘭卡于1948年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是后殖民時代的教育、文化和學術等諸多領域仍然面臨徹底去殖民化的重任。今天斯里蘭卡面對的諸多問題中不乏因襲西方制度的后果。如何看待舊殖民宗主國的學術遺產是一個嚴肅的歷史命題。


布隆迪: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但是世界上最不 幸福 的國家嗎?
文/隆迪語師資研究生劉倪汶編輯/栗笑宇
引言
提起布隆迪,大家可能不曾聽說過這個東非國家,但提到“奧德彪”的家鄉,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鸨榫W絡平臺、播放量破10億的紀錄片《世界上最危險的路》記錄了布隆迪人民靠二八大杠自行車運送幾百斤貨物為生。這些飛馳在山間公路上的“奧德彪”們,和死神賭上了自己的性命,僅僅只是為家人賺取活下去的錢和食物。是什么樣的國家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民需要過這樣“以命相搏”的生活?而這群不愿向苦難低頭的人們又為何能那么樂觀呢?

國家概況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作為內陸國,北與盧旺達接壤,東部和南部與坦桑尼亞交界,西部與剛果金為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國土輪廓也被稱為“非洲之心”。布隆迪氣候舒適,全年氣溫無劇烈起伏變化,年平均氣溫為20至24攝氏度,因此也被譽為“非洲小瑞士”。此外,正如基隆迪語歌曲BurundiMutimaw'Afrika(《布隆迪,非洲之心》)所歌頌的“Imisozi,
ibiyayan’ibiyaga bigutatse.”(山丘啊,平原啊,湖泊啊,裝點你的美麗。)布隆迪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該國更是白尼羅河發源地。而西南部的世界第二深淡水湖坦噶尼喀湖則吸引了許多游客來此度假,享受湖濱風光。
17世紀之前布隆迪是東非地區三大王國之一,然而在1890年成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1922年成為比利時委任統治地,1946年繼續被聯合國交由比利時“托管”,直到1962年7月1日才宣布獨立。在長達四十年的殖民歷史中,法語從統治階層開始滲透,直至今日貫穿布隆迪學生中高等教育階段,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布隆迪三門官方語言之一。盡管英語也是布隆迪官方語言之一,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門語言的普及度并不如法語高。除此以外,民族語言基隆迪語也是布隆迪官方語言。日常生活中,除了民族語言,在和坦桑尼亞、剛果金的商貿往來、人員流動過程中,斯瓦希里語也被不少民眾接受和使用。

52|亞洲學院、非洲學院AA志
列國 \equiv ABROAD
根據202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統計的數據,按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列,布隆迪以308美元在世界最貧窮國家名單中排名第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內生產總值低于400美元的國家。與此同時,根據2021年統計數據,該國擁有約1250萬人口,其中超過 87% 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全國只有 5% 的人用電,約1200萬貧困人口依靠稀少的農業收入來養活家人,而城市中電力、清潔水的供應也十分有限,停電停水是家常便飯。人們日常主要飲食為菜蕉、木薯團子(Ubugali)、豆子(ibiharage)和白莧菜(lengalenga)。盡管靠近世界第二深淡水湖,但漁業并不發達,因此日常飲食中肉類仍以牛羊肉為主,但也不是每家每戶每頓飯都能吃上肉食。
世界上最不幸福的國家?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發布的《2023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社會聯系和支持、健康預期壽命、選擇生活的自由度、利他程度以及對腐敗的看法等各種因素,進行了國家排名。雖然布隆迪在報告中,因缺少相關數據并沒有參與排名,但很多人根據布隆迪在GDP、預期壽命等單項指標墊底就認為布隆迪是世界最不幸福的國家。然而,如果把其他指標考慮在內,布隆迪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是最低的。
質樸而樂于助人
布隆迪人自己曾評價其社會是個“人人知根知底”的社會,這反映出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十分親近和緊密,這也促進了人們互相監督彼此的言行,增加了作惡的社會成本。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需要幫助的陌生人,布隆迪人也經常熱情地上前詢問和提供幫助,體現出較強的利他性?;〉险Z中“Iteka”一詞就是專指這種利他、受人尊敬的品行。在鄉村地區,能夠長期實踐這種美德的老者被尊稱為“umushingantahe”,在社區中享有崇高的智者地位,往往會被請去調節沖突、主持公道和儀式等。


熱愛啤酒與社交
此外,布隆迪也是個強社會聯系國家,從當地盛行的酒吧聚會文化就可見一斑。在首都布瓊布拉的每條街道上幾乎都會有一到兩家酒吧,有些在周末還會承辦婚禮儀式等慶典活動。啤酒是布隆迪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親密伙伴,是社會交流的具體象征。城市里的人們工作一天下班后最喜歡的娛樂活動就是約上三五好友在酒吧點上一瓶Amstel或者Primus啤酒,看看轉播的球賽聊聊天,而鄉村地區的人們也喜歡在自家釀造高梁酒或者香蕉啤酒Urwarwa招待親朋好友。辦事時如果遇到困難,也會習慣將合作伙伴或者需要“攻克”的對象請到酒吧就著音樂、啤酒詳談,許多白日難以嚴明的問題癥結往往在更加放松、和睦的氛圍中達成共識和找到解決方法。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布隆迪第一家企業,如今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企業會是Brarudi啤酒飲料廠。
民俗文化豐富
布隆迪人家族觀念十分深厚,民俗文化中至今保留著許多慶典,在維系家族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婚禮需要邀請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的所有親朋好友,不論往日是否經常聯系,在這個日子里都會被邀請;不論親疏遠近,左鄰右舍也都會應邀盛裝出席。男子穿著正式的三件套西裝,女子則會穿著傳統服飾Inyron。孩子出生后會舉辦養育孩子的儀式(ugusohora),周圍人會表示祝賀,新手父母則借此場合向家人和鄰居介紹孩子,請求他們幫助一起撫養孩子,在布隆迪文化中“孩子不屬于一個人,而是屬于整個家庭和國家。”



一方面這些豐富多樣的慶典儀式為鞏固家族聯系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也幫助延續了布隆迪傳統舞蹈和音樂。國家幾乎所有重要活動都會以布隆迪傳統大鼓舞開場。大約二十面鼓排成圓弧形,根據中間的領舞鼓(稱為inkiranya)發出的信號,以不同的節奏敲擊:每個鼓手都會上前獨奏一段大鼓舞,節奏鏗鏘有力,舞姿中包含大跳躍在內姿態萬千,融合了嚴肅而狂野的幻想。這種音樂表達了一種接地氣的歡樂,傳達出布隆迪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在不同儀式上,傳統樂器inanga、ikembe、umuduri、umwironge等也會出現,配合著演奏者的低聲吟唱,觀眾默默聆聽,這些歌曲向年輕人傳達了友誼、忠誠和勇氣的信息,而這正是傳統社會價值觀的核心。
面對生活的苦難,布隆迪人選擇報之以歌。許多歌曲以詩句的形式出現,中間穿插簡短的反問句,有時還伴有觀眾的拍手和舞者的腳踏地聲。各行各業不同的工作生活場景里誕生了不同的歌曲,但都給予了人們勇氣,幫助人們忘記疲勞。它們旋律簡單,節奏感強,伴隨著人們完成工作。
結語
對于布隆迪人而言,快樂往往很簡單,或是一瓶麥芽香四溢的啤酒,或是一場酣暢淋漓的載歌載舞,都能夠消解生活中的愁苦,以樂觀的心態勇敢迎接明天。盡管面對總統提出的“2040年成為發展中國家,206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目標,許多布隆迪人都只是當做一個標語口號一笑而過,然后繼續勤勉地投入到忙碌的日常中。但相比較曾經充滿暴力和動蕩的烽火歲月,如今這種安穩的日子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這樣一個樂觀向上、奮斗不息的民族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一定能創造出更好的未來。正如歌曲所唱:
Ewe Burundi,abatakuzi.
Bazotira akarembe.
Bave kw ‘ihanga bagane iyo uri.
啊,布隆迪,人們不知道你,
但總有一日人們將敬仰你。
屆時世界各地的人將身著正裝、匯聚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