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
九年級語文(上) R

《艾青詩選》
走近作者
創作背景 2內容概要
藝術特色 3思維導圖 3詩歌意象
《水滸傳》
走近作者創作背景 4內容概要 C藝術特色 5思維導圖 6情節濃縮 6典型人物 12
《艾青詩選》
走近作者
艾青(1910一1996),原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筆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華人,詩人,被稱為“太陽與火把"的歌手。20世紀30年代,艾青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1933年,詩人第一次用“艾青”的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該詩感情真摯,詩風清新,轟動文壇。之后他又陸續創作出《北方》《向太陽》等杰作。作者從滾滾烽煙中汲取詩情,表現了進取、樂觀、昂揚的戰斗精神。艾青詩歌創作的另一個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經過了20年的沉寂,詩人“歸來”,詩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詩句變得更整齊,詩情變得更深沉,詩意變得更警策。在詩歌理論上,艾青主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強調詩人的時代使命感。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對詩壇產生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
創作背景
抗日戰爭開始后,日本侵略者相繼攻占了中國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在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艾青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而真摯的情懷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大量慷慨激昂的詩歌。
內容概要
《艾青詩選》收錄了艾青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是一部集歷史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詩集。
艾青早期的詩歌,注重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引發聯想,形成形象,抒發情感。他以革命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沉憂郁地唱出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與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他的詩篇又激勵著千千萬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為神圣的國土而英勇斗爭。這一時期,艾青的詩歌一般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了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字里行間都凝聚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深的愛。
1978年以后,經過了20年的沉寂,詩人艾青“歸來”,雖繼續歌頌著光明的主旋律,但詩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詩句變得更整齊,詩情變得更深沉,詩意變得更警策。
1.富有散文美。艾青的詩歌運用大量的象征、排比以及重章疊句,以達到一唱三嘆的效果,而且感情真摯,語言樸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齊,也不注重押韻,比以往某些自由體更自由。
2.注意捕捉意象,詩意含蓄。艾青的詩歌以現實主義手法對生活做真實的再現,所攝取的物象品種多,表現的范圍廣,象征的東西極為豐富。
3.重視技巧,講究藝術性。如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一詩中,艾青用刻繪的方法來描寫風和土地。“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著·…··."在這節詩中,詩人用肆虐的“風"來形容那些摧殘中國的人,反映出祖國和人民正經歷著苦難。

意象 | 特點 | 簡析 |
土地 | 一支深沉的愛之戀曲 | 詩人艾青不僅“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而且坦言:“我”愛的就是“這悲哀的國土”。這種對 的痛心,逐漸轉化為詩人內心強烈的時代責任感。 艾青早期對詩歌創作的觀點是“苦難比幸福更美”。這種對苦難美的追求,正是一位偉 大詩人愛國深情、民族憂患意識的自覺體現 |
太陽 | 一首圣潔的光之贊歌 | 在抗日戰爭由民族危亡走向新生的偉大歷史轉折點,詩人用敏銳的目光注視著時代的 變化,發掘出“民族潛藏著的生命力,也是民族解放最深厚的偉力”。在《向太陽》中,與 眾多苦難意象對立的光明意象開始出現,如火焰、黎明、太陽等。艾青的詩歌開始朝向 對光明事物的歌頌,詩人對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成為詩歌創作的主題 |
蘆笛 | 一首憂郁的苦難之歌 | 流溢于艾青詩篇中的憂郁來自貧苦農民的痛苦,振奮來自土地的蘇醒,歡欣來自民族的 解放。時代題材和詩人個性心理氣質的顆合,構成了艾青前后期詩歌不同的審美風格。 “一·二八”事變那天,艾青從馬賽動身回國,開始吹著憂郁的蘆笛為依然“呻吟在屈辱 中”的祖國伴奏 |
《水滸傳》
走近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他的生平事跡在正史中記錄較少,相傳早年曾中秀才、舉人,短暫擔任過官職,之后漫游四方,收羅貫中為徒,授其學業。身處朝代更迭的動蕩時代,施耐庵目睹社會的凋、政治的腐敗和農民起義的風起云涌后深有所感,他搜集并整理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的故事,寫成長篇小說《水滸傳》。
創作背景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末年宋江等人聚眾起義的故事。故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里有多種記載,雖不一致,但都說到力量強大,威脅朝廷,在民間影響深廣。南宋人龔開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說書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演說,有些存留到現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雜劇。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中的“水滸"故事加以匯集、選擇、加工,寫成《水滸傳》。
全書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描寫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展現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再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
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后,起義軍的聲威得以壯大,起義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于他性格的雙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達到巔峰之時他選擇了妥協、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梁山好漢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高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小說以高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作者還描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犯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鏈而走險,奮起反抗。同時,小說還對田虎、王慶、方臘等人領導的其他農民起義軍作了一定的側面描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深刻地反映出封建時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揭示了農民起義爆發的深層原因。
藝術特色
1.作品語言具有口語化特點。由于《水滸傳》脫胎于民間口語,因此它具有鮮明的口語化特點。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回中“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字不僅描寫出當時的雪下得急,還表現出人物緊張的心理。《水滸傳》的語言特色,不僅標志著我國古代運用白話語體創作小說已經成熟,而且對整個白話文學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2.塑造經典人物形象。《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個性特色的典型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生活背景、經歷、性格各不相同,如魯智深和李逵,同樣是性格粗獷,但魯智深是粗中有細,而李逵則是粗豪蠻橫。此外,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不同,導致他們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作品塑造的人物中,有來自底層的人,如李逵等,他們面對朝廷的招安是堅決抵制的;還有一部分人來自軍營或者上流社會,面對招安,有些人是殷切盼望的,有些人則是保持沉默的。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對故事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更重要的是,作者把這些被權貴階層視為草寇的人放在英雄的位置上大加歌頌,體現了作者鮮明的立場。除了塑造英雄形象以外,作者還塑造了一批反面形象,如高、童貫等,這些形象把當時統治階級的丑惡表現得淋漓盡致。
3.單線結構,先分再合,環環相扣。在第一回至第七十回中,小說的主要人物陸續登場,作品采用了幾回介紹一個人物的形式,給每個人物都安排了相應的故事,并把他們上梁山的原因解釋清楚。如果這算是整部作品的支流的話,那么自忠義堂排座次后,這些支流便匯成了作品的主流。